1833年,踌躇满志的左宗棠,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
到了京城,左宗棠首先前去拜见了父亲生前的好朋友胡达源。胡达源和左宗棠父亲左观澜都曾经在岳麓书院读书,是同窗好友。只不过,胡达源科举之路走得顺利,于1819年在殿试里考中了探花,点了翰林,一直在京城做官。左观澜则科场失意,不得不在老家以教书为业。左观澜临终前,经常提到好朋友胡达源的名字,所以左宗棠一定要去见他一面。
胡达源热情地接见了左宗棠,还将自己的儿子胡林翼叫来与左宗棠相识。有意思的是,左宗棠和胡林翼都出生于1812年,属于同庚。他们又都曾经在贺熙龄的城南书院读书,属于同年。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一见如故,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左宗棠这次来到京城,一路所见所闻,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京城期间,他写下著名的《燕台杂感》八首。
第一首是:“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天下军储劳圣虑,升平弦管集诸官。青衫不解谈时务,漫卷诗书一浩叹。”左宗棠抒发出对民间疾苦、纲纪败坏的痛心,指出治国之要在于保民生、除苛政,希望报效朝廷,凭“儒术策治安”。
第二首是:“纥烈全金功亦巨,李悝策魏术非疏。公孤自有匡时略,灾异仍来告籴书。不惜输金筹拜爵,初闻宣檄问仓储。庙堂衮衮群英在,休道功名重补苴。” 左宗棠表达了对纥石烈志宁、李悝等前朝名人的追思之情,“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溢于言表。
在其余六首诗歌里,左宗棠提出了长久固边、加强南疆防卫很有见地的建议。很明显,此时此刻,左宗棠这位20出头的年轻人,心里所考虑的,并非一人之得失,而是整个天下的兴衰。
或许正因为没有将所有精力花费在考试上,会试放榜后,左宗棠发现自己名落孙山。他不得不打点行李,黯然回乡。在路上,他依然忧国忧民:“睹时务之艰棘,莫如荒政及盐、漕、河诸务。将求其书与其掌故讲明而切究之,求副国家养士之意。”
第一次会试失败,并没有扑灭左宗棠心中的熊熊烈火。1835年,左宗棠第二次来到京城,参加会试。
这一次,左宗棠依然是势在必得,而且做了充分的准备,考得也很不错。同考官温葆深极力推荐他的试卷,打算以湖南省第十五名录取。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跟左宗棠开玩笑。就在快要揭榜时,考官发现湖南省多录取了一个名额,而湖北省少录取了一个名额。于是,左宗棠就被超额而被撤下。考官为了安慰左宗棠,将他录取为“誊录”。誊录是类似于文秘一类的官员。左宗棠不愿意屈就,放弃了这个职位,还是回家了。
这一年,左宗棠的同乡曾国藩也进京参加了会试,同样以失败而告终。发榜后,曾国藩没有回家,而是继续留在北京,等候第二年的恩科会试。不巧,曾国藩再次落第。倒是左宗棠的好朋友胡林翼,在这次恩科会试中发挥出色,金榜题名,考中进士。
连续两次会试失败,给左宗棠以沉重的打击。因此,他没有参加恩科会试,而是在老家潜心于舆地研究。
1838年,又是会试之年。左宗棠不甘心两次失败,决定第三次进京赶考。读书、赶考,耗资巨大,一般的家庭根本就承受不了。周家虽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但也禁不住这样三番两次的折腾啊。好在妻子周诒端很支持左宗棠,想方设法为他筹措进京赶考的费用。
结果如你所知,左宗棠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继续铩羽而归。同样是第三次参加会试的曾国藩,终于成功登第,在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从此步入仕途。
左宗棠科场失意,毅然决定,此后不再进京赶考。他要学习诸葛亮的做法,回老家种田,潜心研究经世之学。
【参考资料:《清史稿》《左宗棠传》《左宗棠传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