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六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将北京城团团围住,十八日晚,崇祯皇帝朱由检带着自己的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紫禁城后的煤山。望着城外熊熊燃烧的烽烟,崇祯皇帝连声长叹。十九日凌晨,崇祯帝在煤山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时年33岁。很快,大明朝也随着这位故去的皇帝而走向灭亡。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建国初期,明朝的首都并不在北京城,而是在应天(今南京)。明成祖朱棣称帝后,都城才从应天迁到了北京。朱棣在迁都后,并没有放弃曾经的应天城。他在那里留下了皇宫、治署、察院和府馆、公馆、税课局、巡检司、驿站、急递铺、仓等一整套极为健全的国家机构,还常常会派皇子前去历练。
可以说,应天城就是大明王朝的退路,一旦遇到外敌入侵,就可以暂避于此,待到养精蓄锐后,大明就又可以重整旗鼓。那么有人要问了,既然身后有着这样一个绝佳的“避难所”,崇祯皇帝为何不效仿南宋皇室那样暂避呢?他是忘记了吗?实际上,崇祯皇帝还真不是忘记了这条退路。
崇祯登基之时,大明朝已经是一片狼藉了。崇祯元年起,北方各地连年大旱,千里赤地,寸草不生,百姓大多流离失所;崇祯三年,陕西又发生饥荒事件,百姓们争着吃山上的蓬草、树皮,到了最后只得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崇祯六年,陕西爆发旱灾、蝗灾;而河南在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也都有蝗旱灾。不仅如此,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在崇祯十三年还爆发了烈性传染病。在疫病、旱灾、蝗灾的接踵而至下,明王朝更加脆弱。
民间连年灾荒,朝堂上也并不平静。崇祯皇帝即位时,前朝权倾朝野的宦官魏忠贤也还没有倒台。由于魏忠贤的根基太深,崇祯皇帝一时也无法撼动他,只得一面防着魏忠贤使来的阴招,一面想办法扳倒这个为祸天下的大宦官。直到天启七年,魏忠贤才在一致声讨声中自缢身亡。而此时的朝野上下党派纷争严重,政治、经济制度混乱,只能慢慢恢复。
阉党还未开始清算,大明王朝就已经处在了内忧外患之中。随着王嘉胤、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的先后起义,大明朝开始措手不及;再加上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族人,令大明王朝濒临绝境。崇祯曾在李自成进军北京后,还曾点名左良玉、吴三桂等人前来救援,但只有唐通率领八千人马赶来。由此看出,明末将领的军阀化严重到了何种地步?
由此可见,即便崇祯帝南迁,恐怕也无力改变这样千疮百孔的局势。因此,崇祯这才选择了自缢煤山。临死前,他将冠冕摘去,以发覆面,并写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也许,这是他能为大明百姓做的最后一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