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之变,天壤之别
有很多人不喜欢日本。
但很少人会否定这样一个事实:日本很干净。
去过日本的人,都对其大小街道、场所的卫生感到震撼。
称它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没有争议。
高晓松甚至说,这国家干净得“可怕”。
为了排污,其建成世界一流的下水道,高大宏伟,科技力作,置身其中,宛若庄严神圣的“地下神殿”。
日本的卫生间更是考究,整洁之极,令人想象其马桶里的水,是否也洁净到可以饮用。
有人说,这是日本性格使然,天生的考究,追求极致。
不全对。
任何事情都必然有其因果。
没有人天生就是个极客。
扒开历史可见,100多年前的日本,并不是这样。
1875年的《朝野新闻》为证:
“东京人民是何等的不在乎污秽……垃圾虽不上街,但只以木板挡住三面为界,且路旁随处都有。”
“投入之物,不经挑选,以尘芥之类及腐败之竹木为始,或剩饭,或陶器碎片,或腐肉,或污水、死狗死猫尸体……”
“日晒雨淋之后,渐渐腐败散发恶臭……顺风飘散进入各家门户……然而东京人民习惯如此,见污秽而不向背,闻恶臭而不掩鼻。”
“偶尔厨房与垃圾堆相邻,反而因方便丢弃杂物而欣喜。”
这些讥讽东京人的话,并非来自他国,而是日本人自己嘲弄自己。
有谁能想到,如此脏乱差的情景,竟为纤尘不染日本之前世?
又有谁能想到,改变日本脏乱差的,竟然是一场细思极恐的大灾难?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明治霍乱。
二、一次霍乱,一场灾难
霍乱源于古印度。
万人齐浴恒河的习惯,使霍乱弧菌顺水蔓延,神秘的宗教仪式,万人同掬一捧水,瞬间实现霍乱的粪口传播。
霍乱杀人不见血。
它入侵人的消化系统,在“山路十八弯”的肠壁上定居,日夜刺激肠粘膜疯狂分泌肠液,推送肠道不留一滴一物,全排体外。
拉出黑,拉出黄,拉出泔水无色样。这种恐怖你肯定没有体验过。
伴随着淘米水一样的排泄,伴随着毒药一样的腹绞痛,患者大汗淋漓,3天内必脱水亡。
日本流行霍乱最大的一次,是在1879年。
那年,爱媛县一渔村最先爆发,很快传入九洲,蔓延整个日本列岛。一年之内,全国16.3万人感染,10万+死亡。
仅明治天皇的居住地东京城,就死亡5077人。
细思极恐的是,58.8%的人,都是在病发24小时内死亡的。
瘟神萦绕在皇宫外……
虽然有护城河隔断,大臣们还是忧虑焦心,无论如何,天皇安危大于天。
而且,由于此次霍乱爆发规模之大史无前例,日本社会出现了系列骚动和令人不安的谣言。
这是一种比霍乱更可怕的威胁。
遥望皇宫
当时,霍乱本身并没有特效药可治,但若按政府说的进行科学预防,严格隔离,是可以控制的。
然而,教化未开,当年的日本人也是十分迷信,宁信谣传,也不信政府,宁信偏方,也不信医生。
他们认为:
●吃金鱼可以止痛,所以京都医院每天都给患者服用;
●京都知恩寺的大念珠,能祛除霍乱,所以人们一大早就涌入寺庙去摸念珠;
●隔离患者是为了取他的胆,所以即使感染也要坚决拒绝隔离;
●种痘预防传染病,却认为种痘会长角,想办法逃避。
政府战霍乱的宣传
他们持竹枪,杀死了一名对他们强制隔离的医生。这名医生叫沼野玄昌,当时是一名杰出的西医。
政府下令禁止贩卖鱼类,因为霍乱可能通过河水进入海鲜,传染给人。
但渔民不信,集体袭击了当地的警察署、隔离医院和检查所等。
虽然暴动当日即被镇压,但给社会治安带来的冲击,令政府想想都后怕。
此时正值明治维新,社会大变革,人心大动,搞不好明治的小船,说翻就翻了也未可知。
《新泻新闻》上说,日本到了极其危险的时候,“人心之腐朽、民情之混乱,维新以来乃今日之最。”
三、灾难兴邦
为应对霍乱劫难,明治政府制定了数个法令,譬如——
1877年的《霍乱预防法须知》、
1879年的《预防霍乱暂定规则》、
1880年的《传染病预防法规》等。
政府提醒大家,“井泉、厕所及垃圾场、下水沟,鱼市屠宰场等,已经成为细菌媒介场所”。
并详细规定了扫除清洁之方法,和居家生活好习惯。
明细到“不要喝生水,夏天要穿干衣服、经常擦汗”。
同时,派出有识之士到欧洲学习。
坚持向先进国家取经学习,是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下的好习惯。
医学上,他们派出北里柴三郎,到德国向发现霍乱弧菌的科学家科赫学习。
后来回国后,他成了日本细菌学之父。
派出长与专斋,领衔国家医务局改革,取名于中国《庄子》“卫生之经”的卫生局,应运而生。
他后来成了日本公共卫生管理局的创始人。
请来英国的污水处理专家,改造日本人的饮水、排水系统,从根本上切断粪口传播的霍乱旅途。
这个人就是日本卫生工程之父,供水排污设计师——伯顿。
……
北里柴三郎
说来大家或许难以相信,当年的日本民众,用水多是取自木管架设的露天式“自来水”。
虽然好玩,但不安全。
经过山路十八弯,浮尘落叶、虫豸尸体,还有腐木,都会污染水源。
不过这在当时,都算是条件好的了。
有的地方,天然地理环境限制,不能架管,怎么办?只好从水铺、水船里买水。
更悲催的是穷人,他们只能从浅井里取。
这就是工业革命前的原生态。
也是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原生态。
日本派出去的专家团,到欧洲一看,乖乖,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这么先进啊。
尤其巴黎、伦敦的上水下水管道,水龙头一拧,就有自来水喝;地底下竟然能流淌污水。
这震惊了日本考察团。
霍乱由粪便入河水,由河水污海鲜,由海鲜进入人口,这不都是上水道和下水道的问题嘛!
回国后,他们立即着手改革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1887年6月,《水道铺设目的之决定案》颁发,开始修建水道。
3年后,《水道条例》公布,居民生活用的上水道开始普及。
又10年,即1900年,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治理污水的《下水道法》出台。
这一法律至今已120年,数次修订,支撑着一个国家的排污系统建设,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如今的“地下神殿”,与之不无关系。
同年,政府还制定了《污染物扫除办法》,对居民生活粪便的运输、打扫、责任人、监督和处罚,进行了详细规定。
加上之前制定的系列霍乱预防法规条例,一整套改变日本人生活卫士习惯的法律,形成了系统。
从此,三面为界的街头垃圾堆,不复存在。
各地必扫门前雪,成了法律规定。
公共卫生能做到纤尘不染,必须每个人严格自律。这时,日本人的耻感文化发挥了作用。
他们后来干脆掀起一场运动,竞相把垃圾装进包里带回家。
所以你很少能在日本街头看到垃圾。
“最干净国家”,就是这样炼成的。
日本的下水道,成旅游景
灾难改变人生,霍乱改写历史,明治维新下的日本人,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
从频繁的地震、倒霉的火山、恐怖的海啸,到一次死亡10万人的大瘟疫,日本这个列岛小国,为适应生存不得不加快变革,以求臻的科学文明对付大自然的种种威胁。
这也是日本的多难兴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