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企业 > 正文

裁缝曾宪从: 一针一线铸匠心 半生坚守为初心

 
  传统客家服饰手艺人曾宪从。何森垚 摄
 
  从一个小铁盒里取出一片白色的裁衣划粉,右手捏紧,然后沿着左手的直尺慢慢地画线,待衣服模样出现后,左手轻轻按在布料上,右手抓着剪刀轻轻沿着线剪开,发出咔呲咔呲的声音……
 
  在老一辈的客家人记忆中,这样制作客家服饰的场景已经越来越远,专门制作传统客家服饰的人也难觅踪影。
 
  在梅城老街,有一位手艺人还保留着他制作客家传统服饰的手艺,他就是曾宪从。一间只有10来平方米的小店面,他在这里一守就是30年,三台“老古董”衣车见证了那蓝布衫流行的岁月,在传统客家服饰的“末代”,它们也是主人曾宪从不离不弃的伙伴。
 
  “做衣服也是需要钻研精神的”
 
  一把光亮的剪刀,一把磨蚀得几乎快看不见刻度的木尺,三两片裁衣划粉,三台古老的衣车,一个现代化的蒸汽熨斗,这几样就是曾宪从做衣服最主要的工具。在他的手里,一块普通的布料经过2-3个小时的精心巧制,就可以变成一件合身的客家传统服饰。这基于他扎实的功力。
 
  从曾宪从第一次拿起剪刀做衣服,已经过去40多年了。“我17岁高中毕业开始跟当时梅县服装厂刘宴江师傅学做衣服,主要是为了掌握一门手艺好养活自己。”曾宪从笑着说,基本功掌握了以后他便下乡做衫裤,1979年至1983年在华侨大厦做工作服,两年后在老城开了店,一直到现在。
 
  在他看来,学做衣服容易,但是要学精并不容易,每一步都非常关键。曾宪从说,一开始还不熟练的时候尺寸没有把握好,衣服的“零部件”缝合不起来,他就一直在那里反复做,不肯离开工作台,直到做出满意的样子才肯放下剪刀,也正是这股“倔脾气”,让他的手艺越来越精湛,积累了许多回头客。
 
  “做衣服也是需要专研精神的!”曾宪从认真地说,年轻的时候为了能做出顾客满意、合身的衣服,他常常在衣车前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研究怎么包边比较好看,研究传统服饰的卷扣怎么做,有哪些款式……
 
  曾宪从说,做好一件衣服不仅需要扎实的手上功夫,还需要想象力。根据顾客的要求,要在脑海里先描绘出服饰的大体模样,然后再根据尺寸在布上用划粉画出来,这一步直接关系到最后衣服出来的效果。
 
  看着曾宪从在台面上铺平布料,接着从一个小铁盒子里取出一片白色的裁衣划粉,右手捏紧,然后沿着左手的直尺慢慢地画线。“这个快不得,快了线不直,也容易弄皱衣服。”他手中竹子做的直尺乌黑发亮,刻度都已经看不清了,已经有一段历史了。
 
  画线时有些地方会重叠,需要用到不同颜色的划粉。曾宪从便在小盒里翻找不同颜色的划粉。不一会儿,布料上就有了衣服的模样。虽然没有像专业服装设计师那样精美的画稿,但曾宪从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了服装的样子,因此在布上画的时候不会无从下手。
 
  “接下来就是裁剪了,剪刀也有多种规格,一般粗布用大点剪刀,薄布用小点剪刀。”这个步骤比较考功夫,曾宪从左手轻轻按在布料上,右手抓着剪刀轻轻沿着线剪开,很快,一件上衣的袖子就被剪了出来。
 
  “过年的时候都是在衣车边度过的”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传统服饰比较流行的时代,曾宪从的生意在那段时间特别好。
 
  “那时候满大街的人都喜欢穿交襟衫、交头裤,销量很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爆款’。”曾宪从笑着说,他提到的这两种衣服的款式,是很多老一辈客家人的时代回忆,至今还可以从一些老人的木箱里翻出这些旧衣服。
 
  客家人有句谚语:锅里无米放,出门衣冠样。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均须穿上整齐清洁的衣衫,以免被人瞧不起。康熙年间《程乡县志》卷一《风俗》称“齐民无事不衣冠”。
 
  因此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就是曾宪从店里“爆单”的时候,越临近年关,来店里定做衣服的顾客就越多。“辛苦了一年,节俭了一年,攒的钱就用来做衣服,有时候比较穷的顾客是借钱来做新衣的,也是代表了他们对新的一年有新的期盼吧。”曾宪从说。
 
  为了让顾客在过年的时候能准时拿到新衣服,曾宪从加班加点赶工做,据他回忆,那些年他的大年三十和年初一都是在制衣间里度过的,“累了就趴在衣车上睡,母亲怕我着凉给我披上一件外套我都不知道”。
 
  在曾宪从忙不过来的日子,他的妻子也会在一旁帮忙打下手,做一些比较简单的活,例如熨衣服之类的,夫妻俩的生活充实且快乐,回头客也特别多。不管是传统的客家服饰,还是工装,还是节日穿的盛装旗袍西装等,曾宪从都能做得出来,因此,邻里街坊都喜欢到他家的店里做衣服,穿起来合身又好看。
 
  曾宪从的一双儿女也是穿他做的衣服长大的,“快过年了他们都会闹着我说要穿新衣服,给他们做衣服我也很开心!”看着孩子穿着自己亲手做的衣服一天天地成长,曾宪从和妻子心里也是满满的幸福。
 
  “传统服饰的工艺怕是要失传了”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手工制作服饰渐渐没落了,以前来曾宪从店里做衣服的顾客都跑到商场里去了,颜色艳丽、款式流行的各式服装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传统服装被人们遗忘了。
 
  “以前每到过年是最多人找我做衣服的,一天做二三十件都是有的,现在没有几个人会来这里定制衣服了……”曾宪从说,由于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和流行趋势的变化,手工定制客家传统服饰已经是“夕阳”产业了,也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
 
  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曾宪从心里也有许多失落和无奈。
 
  “也就我们这一代的师傅还会继续坚持手工做衣服,以后怕是没有人肯做了,传统服饰的工艺怕是要失传了。”曾宪从叹了口气说到,如今做这一行已经养不活一家人了,幸好儿女都已长大工作了。
 
  曾宪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2小时可以做一件成品,一件售价50元左右,一天工作8小时也只能做4件,挣了200元而已,还需要支出店租、水电等费用,所剩无几。
 
  而流水线上一次可以做上百件、上千件成品,从数量上来说是他们手工制作所远远不能比的,“我们是一个人完成画图、裁剪、熨烫等所有步骤,遇到较为复杂的服装做一件需要4-5个小时”。
 
  的确,机械生产提高了劳动效率,也给大众带来更多更新潮的服装潮流,但曾宪从这样的手工业者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曾宪从看来,虽然机械做衣服更快,在某些方面可以做得更精美,但手工制作出来的衣服则更合身,更有温度。
 
  “现在也还有顾客来找我做衣服,他们觉得手工做的更合心意,可能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坚持吧。”曾宪从说,他也是在洪流中坚持着,因为他觉得客家服饰在制作过程中有许多手艺是机械生产所替代不了的。
 
  他拿起一件黑色提花布料的唐装,指着衣服边缘的缝合处说,这样的包边是极其考验制作者的,只有手工一点一点的熟练制作,才能做出这样圆润、饱满的效果。
 
  如今,来找曾宪从做衣服的除了有怀旧情怀的老顾客以外,还有电视台、剧团、寺庙等对传统服饰有需求的单位,还有一些对传统服饰有兴趣的高校学生也会前去向他请教,曾宪从都毫无保留的向他们介绍传统手艺。(陈 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