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企业 > 正文

对话LOSK创始人:我们想让鞋履成为「不费力的生活美学载体」

编辑按:当「国潮」从符号化的狂欢转向更扎实的设计叙事,一批专注于「小而美」的本土品牌正在崛起。2024年诞生于杭州的鞋履品牌LOSK,以「复古运动融合风」和「600-1000元高性价比」迅速突围,却始终保持着对「潮流速朽」的警惕。我们对话品牌创始人,试图拆解这个年轻品牌如何在「美学」与「实用」、「复古」与「当代」之间找到平衡。

记者:LOSK诞生于2024年,当时鞋履市场已经有很多成熟玩家,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入场?

创始人:其实是「不满」催生的。我和团队都是鞋履设计出身,观察到一个矛盾:要么是国际品牌溢价过高,设计却越来越趋同;要么是平价市场陷入「模仿爆款」的循环,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脚的感受」和「设计的长久性」。年轻人想要的是「既能表达个性,又不用为品牌logo买单,还能穿很久」的鞋,但市场供给是断层的。2024年恰好是本土设计意识觉醒的节点,大家开始相信「中国设计师能做出有自己语言的东西」,我们觉得机会到了。

记者:品牌核心理念是「让美学跟随每一双脚」,这听起来很「落地」,具体怎么理解?

创始人:「跟随」不是「迎合」,是「共生」。比如我们做一双复古跑鞋,不会为了复刻而复刻——70年代的跑鞋好看,但鞋底硬、不透气,完全照搬就是让脚「迁就」美学。我们的做法是保留它圆润的鞋头线条(那是时代的温柔感),但把中底换成轻量化的缓震材质,鞋身用柔术服的弹性面料做拼接,既保留复古的魂,又让脚在通勤、散步时都能「放松」。美学不该是悬浮的,它得跟着脚的日常走。

记者:设计灵感里提到了柔术、橄榄球、网球这些运动,为什么是这些项目?

创始人:这些运动本身就带着「对抗与平衡」的张力,和我们想表达的「松弛感」很像。比如柔术,它强调「用巧劲而非蛮力」,服装面料的弹性和包裹性很特别——我们第一季的「织带款」帆布鞋,鞋口用的就是改良过的柔术服面料,脚脖子活动时不会有束缚感,但又不会松垮。橄榄球则给了我们「防护」的灵感,球员头盔的缓冲结构启发我们在复古工装靴的鞋头加了一层隐形EVA垫层,既不破坏粗犷的复古造型,又能防踢撞。

其实运动不只是「流汗」,它的精神、装备逻辑都能转化成日常美学。网球的绿、橄榄球的棕,这些色彩不张扬,但自带「故事感」,比追逐每季流行色更有记忆点。

记者:「无时间感质感」是LOSK反复强调的,怎么对抗「穿一季就过时」的潮流逻辑?

创始人:得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下功夫。看得见的是造型,我们很少用夸张的装饰,比如最近出的德训鞋,只在鞋跟处加了一条细织带,灵感来自老网球拍的边线,简约但有识别性,过两年看也不会觉得突兀。看不见的是材质,普通帆布鞋用的是16安帆布,我们用20安的高密度款,洗三次不会软塌;鞋底的硫化工艺多了一道「二次定型」,解决传统款开胶的问题——一双鞋能穿三年,自然就对抗了速朽。

还有定价,600-1000元区间,我们算过账:去掉品牌溢价,把成本砸在面料和工艺上,让消费者觉得「买一双能穿很久,性价比反而更高」。现在年轻人其实很聪明,他们不想为「季抛潮流」买单。

记者:线下体验店被做成「运动美学实验室」,甚至有柔术体验区,这和传统鞋店很不一样。

创始人:我们不想让消费者「只是试鞋」。比如试穿那双柔术灵感的帆布鞋时,旁边就有个小垫子,你可以试着做几个深蹲、弓步,感受鞋身的弹性——这比店员说「很舒服」更直观。空间里挂的复古运动海报和当代艺术家的球鞋插画,也是想传递:LOSK不只是卖鞋,是想和大家聊聊「运动如何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之前和城市橄榄球俱乐部搞「周末松弛跑」,很多人穿着我们的鞋去公园,跑累了就坐在草坪上聊天,那种「不较劲」的状态,就是我们想传递的生活态度。

记者:作为本土品牌,会担心被贴上「国潮」标签吗?

创始人:「国潮」的初心是好的,但怕变成符号堆砌。我们更想做「有中国语境的设计」——不是把祥云、汉字印在鞋上,而是理解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场景:早上挤地铁、下午开会、晚上可能去打球,一双鞋要适配这些切换。这种「实用主义里的巧思」,本身就是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哲学,也是我们的本土性。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创始人:会尝试做一些鞋履延伸的生活单品,比如用同系列面料做的托特包,能和鞋呼应,但不会强行「成套卖」。线下店想开到更多二三线城市,那里的年轻人同样有设计需求,只是选择太少。

说到底,我们想慢慢走。做品牌像养植物,得让根扎深了,再长枝叶。

尾声:采访结束时,LOSK创始人拿起一双刚打样的新款鞋,鞋底刻着一行小字:「一步一呼吸」。或许这就是LOSK的答案——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让鞋履成为连接身体与生活的「温柔介质」,既不怠慢美学,也不委屈双脚。

编辑:Arra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