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黄金有价,玉无价。”大概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说,玉要比黄金珍贵得多,比如很多人依然用“无价之宝”来形容一个东西的珍贵;另一个意思是,黄金作为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明确以斤、两等来计重、计价,具有规律性,再多的黄金也能算出价来,而玉石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价模式,需要以其品质(成色、产地、工艺等)来划分,普通人很难估算它的价格。
事实上“有价”跟“无价”,首先是围绕“货币”这个概念展开的,人类发展到今天,交易无处不在,用来衡量物价的货币已非常之多,尤其是主权信用货币(纸币)已影响全球经济数百年,几乎任何东西都能被现有的市场交易出一个价格,比玉石更加复杂的期权、股权、保险等产品,都能非常精确的以纸币定价。
纸币与纸币之间,也是“明码标价”(汇率);玉石作为一个非常普通的商品,早已经不是什么“无价”了,只是玉石的使用价值还不足以引起市场规模性参与,交易价格只是小圈子的事情,没有传出来罢了。因此,所谓的“无价”,实际上是因为“无市”造成的,有市场的地方,就一定有价格。
黄金发展至今,其用途几乎没有扩展,依然主要以佩戴需求和财富储藏需求为主,而其他金属早已变换了主要用途,比如铁,古代主要用来打造兵器,但现在主要的用途是工业制造和建筑所需。人类对木头、铜、石头、贝壳,甚至是牛、马等的用途,也都不一样了,其供给、需求、价格等的主导因素,都已经完全改变。只有黄金,依然如故。
黄金本身值得人类继续思考和探索,科技的发展已经让很多之前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非常简单,但科技至今没有摧毁人类对宗教的痴迷,科技也并没有找到大脑运行的奥秘,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工作,但依然无法与人类感同身受。就像人类已经创造出了各类的货币,包括纸币、数字货币等,但对黄金的财富认知,依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人类对黄金的认知,跟黄金自身的属性一样,几乎是恒定的,在黄金面前,大部分东西都是变量。要衡量黄金的价格或价值,就需要找一个比黄金还要恒定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在大自然界虽然存在,可难以量化和触摸,更难以超越人类对黄金的认知和信任,因此黄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正的“无价”商品。
玉虽然也是比较恒定的一种物品,但玉跟黄金相比,没有普遍的接受度,且分割不变,容易损坏,难以用玉来衡量其他物品的价值。一直所传的“黄金有价玉无价”是不成立的,应该说“玉有价而黄金无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金可以给玉定价,而玉难以给黄金定价。历史上曾用金银比价来给黄金定价,但白银的货币属性,早已无法跟黄金相提并论。经过了纸币周期的洗礼,人类对黄金的追逐,正走向复苏,且永不满足,因为站在财富传承的角度,黄金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