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成效明显。在消费金融领域,随着服务的人群不断下沉,消费金融渗透率逐渐提升,当前消费金融领域有效覆盖人群已达6亿人左右。但同时,随着行业的越发成熟、监管不断完善,消费金融普惠之路药高质量健康发展依旧需要不断的思考。
招联金融章杨清认为,围绕客群覆盖、成本价格、安全便捷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及时反思,用创新驱动、标本兼顾的思路,推动普惠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
首先,章杨清表示,普惠金融的对象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需求多元等特点,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但由于这些年许多机构涌入之后的“逐利性放贷”,让看上去繁荣的市场上也出现了“不该贷”、“过度贷”等负面问题。
在章杨清看来,根据信用风险等级,客群大致可分为最优、优质、次优、次级、深度次级五个类别。精准的普惠金融,最多下沉到次级的部分客群。对于深度次级人群,不应是消费金融触及的范围。对于次级人群,应该有选择、在合理额度范围内予以授信,防止过度授信带来高共债等社会问题。
同时,章杨清也表示,提升消费金融在覆盖面上的普惠成效,靠金融机构的个体自觉很难奏效,关键在于不断完善防范风险的基础信用设施。
从招联金融来看,其较早地采取多项管控措施,极力降低共债风险。例如客户最初在招联公司申请授信时,并无共债和逾期发生。通过定期贷后核查,发现该客户陆续从其他多家机构获得授信,在超过额度和机构数目的预警线后,招联公司及时采取了管控措施,但有的为时已晚,有的反而招来投诉。
所以,国家管理层面的必要措施是不可少的,比如在政府部门间打破信息竖井,社会征信机构应充分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实现数据多源交叉验证与共享等等。
在实现客户群精确普惠的同时,招联金融章杨清也认为,价格合理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体现。消费金融机构不应追求高利润, 靠降低成本保证微利、靠规模效应提高效率,才是有社会价值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所以,从获客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这三大对客户端价格影响较大的方面去思考。
比如在获客成本上,章杨清表示,互联网巨头凭借对线上流量的垄断,以金融科技金融赋能的名义,无需承担风险却获得大半收益,出借资金的金融机构则要承担全部风险,导致产品价格趋高。需要通过监管政策和市场手段,优化和再平衡消费金融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得普惠金融可持续。
最后,在实现普惠金融的安全便捷上,章杨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潜力。他表示,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迅速,推动了金融商业模式创新和业务充分竞争,带来资产规模、客户和业务结构、业务模式的不断进化,也实现了普惠金融的安全便捷。
章杨清认为,我们需要引导金融科技资源,投入到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环节,比如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夯实多层次支付网络,推动数字货币的早日试点和创新应用,鼓励市场竞争转向标准化金融云服务,扶持国产软硬件基础设施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等等。这些都将降低金融科技的应用门槛和服务成本,助力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自《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以来,普惠金融的良好开局有力地促进了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了社会公平与和谐。如今,消费金融的普惠之路还需更多的努力与创造,招联金融等头部平台也依旧在积极发挥优势,相信多方努力下,普惠金融的发展也会迈向更高质量更健康的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