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创作上,他无论如何堪称祁东县第一人。
11年前,还在南下打工途中的他,以39岁的年龄,在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清白》。作为衡阳市首位出书的农民,祁东县为他举办了盛大的首发式。一时间,他声名雀起,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湖南日报》、《今日女报》、《潇湘晨报》、《现代家庭》和《中国妇女报》旗下的《打工妹》杂志等全国众多报刊竞相报道,称他为“农民打工作家"。
沉寂了11年后的2017年12月10日,又传来消息,他的百万字长篇巨著《反腐早该在路上》,由香港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一天将在广州开印,首版将印刷10000册。全国著名杂志《知音》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目前正在联系采访事宜,将对他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他,就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祁东县河洲镇定山村农民雷谏声。
(雷谏声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新书)
此前,我与雷谏声只见过四次面,且都是在2017年5月份我从广东回归家乡之后。第一次,他到祁东来,特意约我吃饭聊天。后来二次,他来我工作的方圆广告传媒为自己经营的“飞来石"农庄和养生馆恰谈广告业务,再一次是邀我去他位于白地市镇的农庄教他电脑操作。12月9日晚,他在微信中告诉我书籍开印的事。他说,贾平凹每有书籍出版,开印之日必邀数好友来家喝酒。“彭建华先生,你是我邀请喝酒的朋友之一。"
在所有的作家中,雷谏声最崇拜贾平凹,就连微信名都是“醉佛贾平凹"。“醉佛"者,“最服"也,由此可见一斑。我去过他“飞来石"农庄两次,没事就喜欢在他的书架前徜徉,发现与贾平凹相关的书籍最多最全,从贾的作品到别人写贾的“前传",应有尽有。
39岁出第一本书,说明雷谏声大器晚成;50岁出第二本书,说明雷谏声后劲强盛。
雷谏声的大器晚成,与他出身家庭的坎坷有关。出生在山村,5个兄弟姐妹中,他又排行老幺,这就注定了他生活的艰难。因为贫困,他初中毕业就辍学,回村种田。
在说起这段苦难的日子时,雷谏声曾深情地对我说:“是我的母亲教会了我写作。"
他的母亲是文盲,为了一大家子的生活,总是忍辱负重,用眼泪和沉默来抵抗内外的压力。雷谏声自幼喜欢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没读书后又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对于自己母亲的辛劳与坚强,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有空便用文字记录下来,然后念给母亲听。母亲听后,总是抱着他,给他默默的鼓励,更加激发了他观察生活热爱写作的激情。
然而,父亲却反对儿子写作。有一次,正是“双抢"大忙季节,有感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外的残酷现实,灵感突发,有了强烈的写作冲动。于是,从田里偷偷溜回家里,挥笔疾书,写起描写现实生活中农民境况的小说来。父亲寻回家里,见状大发雷霆,给了他重重的一拳后,还边撕他的稿子边训斥:“是农民你就给我老老实实地干活!一天到晚写写写,能当饭吃呀?"倔强的雷谏声大声回答:“我将来就要靠写东西吃饭。"就是因为他的“反常"行为和这句“口气"好大的话,很多村民都在背后叫他“傻子"。
是的,“靠写作吃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异常艰难。每天劳作之余,他不是读就是写,无数次投稿无数次被退回,又无数次遭受父亲的痛骂。母亲虽然一直默默无语,但她鼓励的眼神却给了雷谏声力量。“哪怕她只要骂我一次,我也许就坚持不下来了。这么多年我努力写作,就是不想愧对母亲对我的期待。"好多年前,他的父母就已逝去,说起这些往事,雷谏声两眼饱含了泪水。
为了梦想,也为了生存,1987年,20岁还不到的雷谏声,便加入南下打工大军,来到广州某建筑工地做一名小工。他的理想很丰满,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工余就读书写作,再也不用受父亲的管制了。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因为他沉迷于自己的读书与写作世界了,有时上班了还很难走出来,干起活来便常常误事。不到三个月,老板就让他走人了。
雷谏声虽然贫穷,但骨子里的高傲却让他保持着仰头前行的姿势。既然打工受人管,那就自己当老板。一回到家,便四处借了一万多元,买回设备,生产月饼。结果,不但本钱赔光,还搭进去几千元。那是1991年,两万多元本就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身无分文的雷谏声来来说,不但是一笔巨款,更是债主的追债和人们的白眼交织而成的一张无情的网。他不敢回家,怕自己在这张“网"里崩溃。幸好,知子莫如母。有一次,母亲半夜摸黑找到了他,还送来了滚烫的饭菜。
“当时,我已一天没有吃饭了,一见到满脸焦急的母亲,心中的坚强顿时被委屈攻破,抱着母亲哭了个痛快。母亲一个劲地安慰,让我吃饭,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她又心痛地让我慢慢吃,别噎着。"雷谏声,在对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沉浸在回忆中,语气也变得异常的温柔。“我边吃,边用筷子敲着碗,发出很好听的叮当声。告诉母亲,我已向报社投稿了,报社很快就会寄稿费来。牛奶会有,面包也会有的。这碗饭我吃定了!"雷谏声说着说着便笑了起来,告诉我,母亲当时笑着骂了他一句“真是个傻子"。“我一直觉得,这是母亲对我最大的夸奖!"
那时候,雷谏声曾读到一句“坚硬的稀粥"的话,初时觉得甚怪,不明白它的意思。后来联系到自己生活的窘况,才在明白之后,有了切肤的感受。
终于没有报社的稿费寄来,那碗理想中的“坚硬的稀粥",依然很遥远。无奈之下,只得怀揣着文学的梦想,于1999年再度外出打工。先后在广州、江门、青岛等地做过勤杂工、摩的司机、包工头、鞋厂制版师和高层管理员……只要生活允许,他尽量让自己干的工种更多一些,接触社会的面更广一些。至于其中的苦与累,他早就已经忽略不计。因为,他知道,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把握生活,才能触摸社会的脉搏,才会写出深刻的作品。虽然经历坎坷,但并不抱怨生活。相反地,他将苦难当成一笔财富,去品尝去感恩。“真的要感谢那些日子,开阔了我的眼界,磨炼了我的心性,更为我日后的创作积累了资本。"说些当年的这些事,雷谏声语气平和,面带微笑。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的外出打工,因为手中的那支笔和骨子里的那份正气,却让雷谏声成了一名为打工者权益呐喊斗士。“这才是我文学创作的真正开始。"我明白雷谏声这句话的含义:以前的写作,只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为目标,始终囿于“小我"之中,算不得创作;只有贴近生活、切中时弊、关注社会、反映大众的生活,才能突破“小我",实现“大我"的价值,成为真正的文学创作。
雷谏声告诉我,这是他在江门做摩的司机期间,某次回家读了贾平凹几部长篇小说后,再联系在外打工的社会现实而感悟的。从那时开始,雷谏声就“最服"贾平凹,成了他忠实的粉丝。
(雷谏声四易其稿的新著手稿)
2003年,广州发生一件大事,大学生孙志刚来广州找工作,因为“暂住证"的事被活活打死,引发了全国性的轰动。
当时正在广州某鞋厂打工的雷谏声,再也按不住自己那颗愤怒的心,精心构思,据此创作了短篇小说《心》。他将小说寄给广州某杂志社,并附了一封给编辑的信。他在信中说:“孙志刚是烈士,他用生命挽救了别人的生命,还原了正义和真理!这是社会的悲哀!我为写此文费时近一月,肉瘦了一斤半,但骨是更硬了。"但是,等来的却是拒绝:“我们杂志发了你的小说会惹来麻烦的。"这句话仿如一瓢冷水,将雷谏声一颗火热的心,浇得冰凉,就连写了一多半的短篇小说《过度》也撂笔放弃了。
2003年11月份,北方城市青岛的一家中韩合资鞋厂,来广州招技术工,一百多人参加考试,雷谏声成了择优招去的六人之一。他很清楚自己的境况,以前曾六次进厂,都因痴迷读书写作而被“炒"。所以,这一次他反复告诫自己:工厂老板只需要苦力,不需要作家。天真的雷谏声认为只要做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还不到一年,工厂的辞退令还是翩然而至。更令人恼火的是,厂方居然克扣了他的全部工资,这下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讨要几次无果之后,雷谏声先后告到青岛劳动部门和法院,然而等待的结果仍然是拖而未决。
雷谏声的倔犟脾气又上来了,干脆找来一块木板,用毛笔写上“法院再不判,我要进京讨工钱"几个大字,开始在法院门口摆“地摊"。“水一急,鱼才跳。走正常途径不能解决的问题,歪着一出,却马上有了结果。"雷谏声说起这事,一脸莫名的无奈。他接着告诉我:虽然判决下来了,但钱还没拿到。2004年除夕,他用身上仅有的25元钱找了一间旅社。见老板一家围着桌子正吃年饭,桌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只得硬着头皮讨来几个,还要了碗小米,熬了点稀饭,算是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年"。
“其实,我在青岛鞋厂被辞,还是因为写作。"就在写作此文前一个月,雷谏声曾与我谈起过这段往事。当时,他在鞋厂担任高管,手下管着3000多名员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厂里大量使用童工,为此匿名给当地报社投了一篇稿子。见报后,有关部门对鞋厂进行了处理。“后来不知怎么晓得是我写的,但又没有确凿证据,就只好借故将我辞退。"
这件事情的解决,虽然艰难,但却让雷谏声看到了正义的力量和法律的公正。
在外打工的雷谏声,曾谈过两次恋爱,都因为写作的事而分道扬镳。她们劝雷谏声:“你有技术,又会管理,好好打工多好,何苦去写那些小说呢?不挣钱不说,还得罪人。"
雷谏声深深地知道,现在确实不能给她们什么,别说钱和优裕的生活,就连一个放弃写作好好打工的承诺,都给不了她们。伤透了心的他,只能安慰自己:也许这辈子只能是单身,那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写作上吧。
2005年10月,雷谏声的一群农民工朋友来住处玩,无意中发现了他一叠厚厚的手稿。他们试着读了,就再也不想放下,因为在里面读到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既有亲切、感动,更有震撼。他们一再鼓励雷谏声继续写下去,还希望他的这些小说文稿能够出版。
2006年,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被中国文史出版社看中,可是需要交8500元出版费。身无分文的雷谏声只得向自己初中时的班主任求助,借到了2000元。一些农民工也纷纷伸出热情援助之手,终于凑齐了所有的出版费用,使雷谏声的第一本小说集《清白》,在当年的3月顺利问世。
甫一上市,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后的几个月,雷谏声先后去了广州、北京、武汉和长沙等地做宣传。在长沙,湖南大学的学子们还特地搞了一个仪式,将他的《清白》作为永久收藏图书陈列在学校图书馆里;孙志刚的母校武汉科技学院还专门请他去讲座,当场就签名售书2000多册。随后,雷谏声又将一半的售书书捐给了该校贫困学生。
(正在广州运输途中的雷谏声长篇小说新书)
其实,这时的雷谏声早就在着手创作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反腐早该在路上》了。只是,因了反映社会现实和自己心路历程的需要,相对于长篇小说来说,短篇更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所以,在打磨了几年长篇后,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才有了这部表明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宗旨、反映农民工复杂纷扰世界的短篇小说集《清白》出版。
对于此时的雷谏声来说,“厚积薄发"四字用来形容他,最为恰当。他相信,有第一就有第二,直致第N本书的出版。
“我的创作,已经进入状态,可以给母亲一个安慰了。但是,我还欠母亲一个交待。"
就在小说集《清白》发行没多久,2006年6月2日-5日出版的第1629期湖南《今日女报》,以罕见的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一条这样的消息:《祁东籍民工作家雷谏声委托本报及女性在线网站牵红线——征婚,为了母亲的微笑》。消息说:
初中毕业的衡阳祁东青年雷谏声,历尽艰辛漂泊异乡18年,对自己的打工生涯进行总结梳理后,著书《清白》,名声大噪。雷谏声成名的背后,是白发娘亲顶着世俗讥笑的默默呵护。如今,母亲已是八十高龄,雷谏声自己也年届不惑,母亲最大的愿望是看到立业的儿子成个家。雷谏声本人,这位漂泊已久的游子也渴望温柔的港湾。如果你是爱好文学、年龄35岁以下的单身女性,心地善良,温柔贤淑,愿意许自己一个有亲情、清茶、书香为件的明天,请与我们联系。
文章下面留了报社电话,女性在线网站同时也特地开逼了留言道。文章右边是躺在床上的老母和坐在床沿上的雷谏声照片。最下面是通栏大字:白发亲娘,没有您就没有儿子的《清白》。
很多女孩被雷谏声的真诚所感动,纷纷与他联系。后来,一个25岁的女孩走进他的生活。女孩是也是祁东县人,高挑而漂亮,专科毕业,曾做过模特。婚后,他们在县城开了一家书店。几年下来,一路不断漂泊、艰难打拼的雷谏声,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时候,终于安定下来的雷谏声,又开始了长篇小说《反腐早该在路上》的创作。他告诉我,这部小说原计划写一百五十万字,开始写作的时间大约是上世纪九七八年的时候,比《清白》的创作还要早上五六年。后来因为生活所迫和反映现实的需要,才停下来,先完成了一批短篇小说的写作。回归家乡后,就开始全力创作这部长篇。
雷谏声写《反腐早该在路上》,可说达到了魔症的化境。有段时间,正是创作的关键时刻,他将自己关在书房里,然后跟妻子约法三章:不管谁来了,也不管发生了天大的事,都不许叫他;饭煮好了就打一碗放到隔壁房间,饿了自己会去吃,不吃也不许打扰;写好的章节,自己也会放到隔壁房间,由妻子负责拿到街上打字店去打印。整整一个月,人瘦了十斤,头发胡子长了一二寸。初一见面,瞧见丈夫的一副怪相,妻子吓了一跳,然后就抱着大哭一场。
后来,怕妻子担心,雷谏声又跑到衡南岐山寺院的登瑞法师那里,借了一间房闭门写作。那一年,大雪封山,冰天雪地,异常寒冷。他一人就着一个火盆,独自写了整整二个月。回来的时候,走在硬绑溜滑的山路上,一路跌爬,几次差点掉下深渊。其时,已是大年三十,摸黑回到家,见妻子抱着女儿坐在摆满菜肴的桌前打瞌睡。雷谏声的心突然一阵内疚,丢下手里装着手稿的挎包,将妻女俩一把揽在怀里,两行滚烫的热泪不由夺眶而出。
雷谏声大喊一声:“狗日的小说!前半生你让我愧对父母!后半生你又让我愧对妻女!狗日的!我跟你没完!"
然而,妻子却听出来了,幽幽地说:“跟它没完?那就是还要写啰。写吧写吧,我当初既然选择了你,也就选择了你的小说和你的执着!"
(笔者采访雷谏声后的午餐,其夫人敬酒)
2017年初,雷谏声放弃了县城的书店,花了100多万元,在离县城不远的白地市镇租了200多亩山地,办起了“飞来石"农庄和养生馆。他说,办这个实业,当然是为了挣钱。但主要的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安定环境,好创作将来的小说。
跟雷谏声交往了几次,他开始怂恿我也写小说。说实话,我确实是心动过。但当他给我讲述了他自己写小说的经历后,我立马打住了念头。我这个人生性懒惰,更没有恒心,像他这种中了小说魔症的人,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120万字的长篇,坚持写作20余年,还四易其稿,听着都吓人。瞧见没有,有一本手稿的封面上居然写着:将来将手稿放在棺材里,塞在脖子下当枕头使!我暗暗心惊:简直是疯了。
我向雷谏声作揖道:老雷,你是个疯子,你多写就好了,我给你做个读者就很不错了。拜托!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