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在12月29日举行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这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在全国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包括已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陆域44个、陆海统筹2个、海域3个,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表示,《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确定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创建设立、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等主要内容。
焦点 1
3大条件、9项指标遴选国家公园候选区
关于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的遴选过程问题,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表示,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其空间布局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国家公园候选区的遴选经历了一个科学评估、分区筛选和对标确认的过程。
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国家林草局委托中国科学院牵头开展了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和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研究。
欧阳志云告诉记者,在研究中,首先建立了生态系统重要性、珍稀濒危物种代表性以及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独特性的评价方法;识别了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代表性的珍稀濒危物种以及独特的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集中分布区,明确了我国需要进行严格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
其次,以我国自然气候、地形与植被类型空间分异规律为基础,将具有相似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过程的自然区域划为同一自然生态地理区,全国共划分为4个生态大区39个自然生态地理区。在此基础上,从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保护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急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间作为极重要自然保护关键区域,大约陆域192万平方公里,海域30万平方公里,规划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系统保护。
最后,按照《国家公园设立规范》提出的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3大准入条件和9项认定指标,从各自然生态地理区中遴选出49个需要严格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作为国家公园候选区。
欧阳志云说,在编制布局方案过程中,经历了多轮专家论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及第三方评估等严格的程序。同时,征求了科研机构、大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以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意见,并结合2021年2月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开展的“选出你心目中的中国国家公园”大众网络投票结果,进行了修改完善。“整个编制过程既充分体现了研究的科学性、布局的系统性,也充分体现了公众的参与性。”
焦点 2
中央财政已下达地方国家公园补助56.5亿
建立国家公园体系,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一级巡视员、副司长凡科军表示,财政部将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保障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为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提供坚实保障。2017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地方国家公园补助56.5亿元,支持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局)《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财政保障制度。
凡科军表示,《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明确财政支持国家公园建设的工作目标,指导各级财政部门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凝心聚力推进工作;有利于指导各级财政部门明确支持国家公园建设的重点方向和领域,找准着力点,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税收、政府采购等多项政策协同作用,形成财政部门上下联动、财政与其他部门横向互动的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意见》提出,要坚持多措并举、加强政策协同,明晰支出责任、统筹多元资金,实行“一类一策”、分类有序推进,注重预算绩效、强化监督管理。到2025年,基本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财政保障制度,到2035年,完善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财政保障制度。
同时,《意见》确定了五方面财政支持重点方向,包括支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支持国家公园创建和运行管理、支持国家公园协调发展、支持保护科研和科普宣教以及支持国际合作和社会参与。此外,《意见》也从五个方面明确建立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一是合理划分国家公园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统筹力度。三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四是落实落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五是积极创新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