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共促防灾减灾新合作 共话韧性社会新未来”为主题,由伊利集团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支持的新时代创新防灾减灾能力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中,各界嘉宾围绕防灾减灾救灾相关议题展开探讨,灾害救助与灾后重建的故事使人动容。
长期以来,在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提出的“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理念引领下,伊利长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有着20年的自然灾害救助经验。
例如,2014年,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云南鲁甸火德红镇鹊落小学校舍大部分被损坏,而后,一所“震不倒”的新学校在原地落成,并成为抗震减灾示范校园。在本次研讨会中,鹊落小学校长顾武荣在开场讲述环节分享了鹊落小学在伊利援建下的“新生”历程。“伊利不仅帮助我们重建学校,还持续深耕公益项目,关注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和防灾减灾自救能力,相继启动‘伊利营养2020’‘伊利营养2030’‘红气球校园挑战赛’等项目,为学生们带来营养健康和应急救护知识。”
基于长期的自然灾害救助经验,为形成体系化、可复制的企业救援模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伊利集团在本次研讨会中联合发布了伊利自然灾害救助模型,包括伊利参与灾害治理的“价值平衡”模型和伊利灾害救助苜蓿(三叶牧草)模型。其中,伊利参与灾害治理的“价值平衡”模型基于伊利多年来的自然灾害救助经验,致力为推进灾害救助模式创新贡献智慧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研讨会中,来自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高校、救援队等多方代表围绕社会共治应对自然灾害、共同助力韧性社会建设议题开展对话交流,希望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多方参与、协同作战的防灾减灾机制,为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安全保障建议献策。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也在研讨会上表示,当前,在潘刚所提出的“全面价值领先”目标指引下,伊利将推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向助力“韧性社会”建设的进化,从应急救灾转向构建“防灾、减灾、备灾、救灾、重建”五位一体的灾害救助体系,强化关注人的生命、健康和尊严的人道主义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