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动态 > 正文

以手传情,共筑爱心桥梁:温大学子点亮乡镇手语之光

“被天使亲吻耳朵”的人们在社会生活,手语是与她们沟通的最佳方式,但是在社会上手语被越来越多人忽视。在这个充满温情的2024年暑假,温州大学叮当社会实践队赴金华永康社会实践学校开展“以手为语,为爱搭桥”为主题的手语课程。本次活动由队伍成员周玮以及解安香这两位充满热情的队员,成为了这场爱心传递的引路人,组织并且负责授课。

了解手语,启梦之旅

7月10日上午,在正式开始上课前,团队成员先组织了一场采访环节,以“你身边是否有听障困难的人群”为题展开询问。稚嫩的声音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一位小男孩站起回答:“我的舅舅是聋哑人,我平时都是用打字来与他交流的。”而另一位同学则分享了在街头偶遇听障人士的经历。这些真实的故事,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学生们的心田,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手语世界的渴望。

在简单的询问过后,团队成员便开始从手语的起源讲起,再到学习手语的多重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在无形中增强了认知与语言能力。团队成员从各国手语上对“我爱你”的不同诠释,进一步解释出手语表达方式的概括性强,形象化以及区域多样化,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拿出手跟随着老师的手势比划着,初次品尝着手语所带来的乐趣和随意摆动手指的困难。

这样的介绍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手语的基本认识,继而激起学习手语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从源头出发,为他们后续的手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与同学进行课前对话 孙欣欣 供图

指尖舞蹈,手语魅力

为充分将手语理论与实践结合,团队成员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基础的手语字母表入手,逐步深入到日常用语及专业术语的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手语的“奥妙”。

在课堂中,团队成员对字母表着重进行了讲解,点赞的手指翻转一百八十度就变成了“a”,弯曲的大拇指是“B”中的一横,比出的三个手指是“E”中的三条横......这些形象化的教学手法,让手语的字母手势在指尖灵活得到了运转,不只是停留在手语手势难解的表面,而是化枯燥与复杂为乐趣与简单精炼,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手语的独特魅力,更是启发学生在以后学习手语的过程中,可以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来记忆手语。

课堂上,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模仿老师的动作,尝试着用指尖演绎出一个个生动的词汇。他们或蹙眉思考,或相视一笑,那份对手语的热爱与执着,点燃了寂静的教室。

 

图为同学们进行手语练习 俞诗雨 供图

爱心传递,手语之花遍地开

不止学于当下,更为未来助力,现在的手语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助力与推进。

在口语课堂下课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互相比划着自己口语课上学习到的手势内容,“你看,这是‘超级棒’。”一位同学比着大拇指反复地上下挥着, 对着自己的同桌舞着自创的手势,负责手语教学的团队成员微笑着,鼓励这位同学散发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团队宣发部的成员还特地采访了上课前回答问题的学生们,特别是那位告知自己舅舅是聋哑人的同学,很高兴地告诉宣发部员:“哈哈!我可以用另一种方式与舅舅交流了,我一定要继续学习,还要回家教我的爸爸妈妈这些老师上课讲的手势!”他难掩激动之情,表示要将所学带回家中,与亲人分享这份特殊的沟通方式,团队成员和这位同学用上下点点大拇指以表感谢。

 

图为同学们课后继续进行手语练习 俞诗雨 供图

这样的一节口语课为同学们播下了热爱的种子,一开始的接触只是新奇,心生乐趣,开心地摆弄着手指,做出各种手语手势,但不断地学习后,同学们渐入佳境,愈发地想学习手语手势,除了觉得很酷以外,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感与使命感,学习了新的手语技能,为自己锦上贴花,同时打破了手语的稀缺性,更多同学们乐意去学习这一项技能,而不是选择视而不见。从这些同学们出发,他们会在口语课后自觉地学习接触一些手语,并且会以他们为核心向周边扩散,带动他们的同学,父母乃至亲戚们等接触到手语,然后会感兴趣的进行学习,长此以往,手语会越发普及,人们对听障患者的距离感也会拉近,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叮当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深感欣慰,他们知道,这一节手语课不仅播下了知识的种子,更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爱与责任的幼苗。未来,这些学生们将成为手语传播的使者,将这份爱心与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此次“以手为语,为爱搭桥”手语教学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圆满落幕。它不仅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高度评价,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温州大学叮当社会实践队将继续秉承传播爱与知识的理念,不断前行在公益的道路上,让手语之花在更多地方绚丽绽放。(孙欣欣)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