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发展,人才为要。因此,必须把人才振兴放在首要位置,“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李大人庄村在2019至2024年五年间,积极贯彻党的人才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把李大人庄村从2017年的“天津市第二轮困难帮扶村”变到如今天津市文化旅游村创建村庄,初步探索出乡村人力资源引进、利用与整合的“李大人模式”
由来自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管法班、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9位同学组成的“人才振兴队”,以乡村人才振兴为导向,于7月5日至7月6日,在经济学院李宝伟老师、张云老师带队下,前往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一站——天津市武清区李大人庄村,实地考察”李大人模式“的成功经验与目前面临的发展瓶颈。
(团队到达李大人庄村)
参观历史文化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坐落于武清东北部的河北屯镇,历经千年变迁,一代代勤劳朴实的人们以劳动塑造了极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精神风貌。如今,河北屯镇通过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聚力赋能。
(讲解员辛老师介绍历史文化仓)
7月5日上午,团队来到河北屯镇历史文化仓,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学习河北屯镇“青龙河畔农旅小镇”的发展定位与农商文旅产业体系发展历程。从“秀水润福乡”到红色文化,从特色民俗到创新发展,河北屯镇走出了一条“城市包围农村”的振兴道路,不断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屯在此刻,屯住美好”。
(师生一行在历史文化仓前合照)
走进“希望的田野”
7月5日下午,团队出发前往南蔡村丁家𨟠村,传承红色基因,参观“希望的田野” 。南蔡村紧紧瞄准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对健康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善作善成,丰富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内涵。
(师生一行抵达丁家𨟠村)
随后,团队走入千亩农业示范园——葡萄种植基地,了解当地葡萄培育特点与管理方式,就技术运用、发展瓶颈、人才引进等方面与种植专家深入交流。在政策引导下,葡萄种植产业稳步前进,力求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与“土专家”“田秀才”展开交流)
最后,团队走进富硒黑小麦面粉厂,参观面粉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并走入直播间学习直播技能。同时,团队成员与当地企业家展开访谈,了解到其为家乡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及未来规划,对乡村振兴中的三产融合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参观黑小麦面粉厂)
探访李大人庄村
7月6日上午,团队一行先后参观村史馆、青龙湖、状元桥等特色景观,学习当地历史文化。随后团队走进党建中心,了解特色党建文化与智慧党建系统——足不出户走遍全国红色展馆,了解农文旅发展历程及底层逻辑。最后,团队参观了陶艺馆、红薯种植田与大美亲子乐园,全方位、立体化了解李大人庄村的振兴路径。
(李宝伟老师在村史馆为同学们讲解村庄发展历史)
(袁文超副书记带领同学参观智慧党建系统)
(走进红薯种植园)
(师生一行在党建中心前合影)
本次社会实践,小组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共得到原始访谈内容41589字,整理后有效内容约20000字。通过访谈李大人庄村袁文超副书记、天津翰扬现代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艳芝、李大人庄田宿经理韩建朔、南开大学李大人庄工作站彭明宇,戴俊敏同学,当地村民与农户等不同群体,了解他们对乡村人才振兴的看法与建议。初步总结出“承接武清‘人才大院’,利用天津人才资源解决乡村问题”与“引进民企开发乡村,打造‘党支部+农业发展合作社+村民’管理模式”的李大人庄村人才振兴经验。
经济学院“人才振兴队”通过探索不同地区人才振兴模式的异同,总结出可落地、可推广的华北地区人才振兴模式,留下丈量国家发展的脚印,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团队仍将以昂扬的姿态不懈前进,用胸怀书写使命与担当,且歌且行,不以山海为远,不以日月为限,篆刻下“经”彩风光,为乡村振兴贡献南开智慧!(通讯员 张桦淇 臧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