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护理的广阔天地里,有这样一位女性,她以非凡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在护理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就是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的杰出代表——主管护师于娟。她的故事,是关于创新、关于责任、关于爱与奉献的动人篇章。
自踏入护理行业的那一刻起,于娟便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她深知,护理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心灵的抚慰与关怀。因此,她始终将患者放在首位,以一颗温柔而坚定的心,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与尊严。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她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力求在每一次护理操作中都能达到尽善尽美。
科研创新,引领未来
然而,于娟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她深知,在快速发展的医疗科技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于是,她毅然踏上了科研创新的道路,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2021年7月,于娟自主研发的“一种妇科护理宫颈上药装置”成功获得专利。这项创新成果不仅简化了宫颈上药的操作流程,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治疗的精准度和舒适度,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与不适。这一创新不仅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紧接着,于娟又将目光投向了大数据领域。她深知,在信息化时代,数据是宝贵的资源。于是,她研发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妇产科护理疾病预测与干预系统”。该系统通过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和病史信息,能够提前识别潜在的健康风险,为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于娟从未停歇。2022年6月,她又研发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宫颈癌患者康复训练系统”。这一创新成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康复场景,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无压的环境进行康复训练。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患者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康复过程中来,从而加速身心康复的进程。这一创新不仅展现了护理人文关怀与科技力量的完美结合,更为宫颈癌患者的康复之路点亮了希望之灯。
时间来到2023年4月,于娟再次传来喜讯。她成功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妇科影像诊断辅助系统”。该系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妇科影像进行自动分析和识别,能够辅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它标志着妇产科影像诊断向智能化、精准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术研究的深耕细作
在科研创新的同时,于娟还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之中。她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保持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因此,她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她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学术论文和著作,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为可供他人借鉴的宝贵财富。其中,《集束化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一文更是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该研究深入探讨了集束化护理模式在宫颈癌术后康复中的积极作用,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此外,她参与的“一项随机、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研究”也引起了医疗行业的关注和讨论。这项研究旨在评估一线卡铂和紫杉醇联合Duryalumab随后在维持期使用Duryalumab联合或不联合奥拉帕利治疗新诊断为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有效性。这项研究被称为DUO-E。
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在一线使用卡铂和紫杉醇,并随后在维持期使用Duryalumab联合奥拉帕利进行治疗。对照组则使用安慰剂进行治疗。如果这项研究证明联合治疗方案在治疗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那么它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这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并为治疗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爱心传递,温暖人心
除了在工作和科研上的卓越表现外,于娟还是一位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护理工作者。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境界。
回望过去,于娟在妇产科护理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她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护理事业之中。她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重大而光荣;她也相信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更能够为妇产科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于娟的故事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和动力源泉;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护理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攀高峰!(文/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