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行业迈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阶段,来自企业一线的管理专家逐渐成为评审席上的主力力量。他们不仅能洞察流程背后的系统逻辑,更能以实践者视角判断创新项目是否具备真正的落地潜力。王波,现任德阳汇升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2023年至2024年,他连续担任两场重要评审活动的核心评委:22023年度智能制造企业运营优化大赛与2024年度高端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项目评审会,并以其深厚的产业经验与原创性技术成果,为制造业的优化变革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2023年,由四川国众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主办的“智能制造企业运营优化大赛”汇聚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与产业团队的优秀项目,内容涵盖车间调度系统、能耗管理平台、MES集成系统、供应链响应机制等多项关键环节。王波受邀担任主评审专家,不仅参与书面材料与数据模型的评审工作,更出席项目答辩与评议会。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者,他将“可落地性”作为首要标准,尤其关注系统方案与企业既有流程之间的适配程度。在某参赛项目提出的“基于工业知识图谱的运营异常关联诊断辅助决策平台”方案中,王波指出:“知识图谱是目前工业智能化中的热门方向,但如果图谱构建缺乏基于实际工况的数据标注体系,最终将沦为静态展示工具,无法形成有效的决策闭环。”他进一步指出,该方案虽然在架构设计层面表现出高度抽象能力,但在落地路径中存在两个关键缺口:一是未明确数据采集的标准与动态更新机制,二是图谱节点与实际业务事件之间的响应链条尚未打通。
事实上,王波的专业判断力来自于他在企业内部亲自推动并实施的两个原创性系统成果——“一种基于物料追踪的机电制造供应链协调平台V1.0”与“一种基于多维能耗分析的设备运行优化系统V1.0”。前者重构了物料流通全过程的信息闭环,实现了物料调度从“被动响应”向“优先级预测”的转变;后者则通过建立能耗行为模型,使设备运行与节能目标实现精确联动。这些成果不仅在德阳汇升内部取得显著效益,也已向多家制造企业授权应用,成为行业内部“管理型技术创新”的成功案例。
而在2024年,王波再次受邀出席由亚太经贸高峰论坛主办的“高端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项目评审会”。与前一年侧重制造运营优化不同,本次评审更聚焦于技术成果与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要求专家从投资回报、平台模型、可持续运营路径等多维视角进行综合评判。在评审过程中,王波尤其强调系统价值与组织能力之间的匹配程度。“很多新商业模型理念很先进,但缺乏明确的执行机制。技术的推广不是从模型开始,而是从组织结构能否接纳开始。”他提出的这一观点,被大会评审总结报告引用,并成为评审专家组后续调整评估标准的依据之一。
王波始终认为,评审不是技术竞赛的评分工作,而是未来产业方向的“过滤器”。他指出:“真正有价值的项目,不只是技术先进,更要能对产业生态的某个薄弱点构成直接支撑。”在他主导评审的两次大会中,最终获奖的多个项目都体现了从生产现场实际出发、并具备跨场景复制性的共同特征——这正是他评审标准中反复强调的“系统适配力”。
作为企业管理者,王波的评审工作并未局限于方案本身。他在多次会议上主动提出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成果评审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化机制建设。在“智能制造企业运营优化大赛”闭幕座谈中,他联合多位评委提出建议,推动主办单位设立“示范落地配套资金池”,并鼓励头部企业与参赛单位开展试点合作。
今天,王波作为企业家、系统研发推动者与行业评审者的多重身份,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发挥着桥梁与引导的作用。他不拘泥于模型参数,也不迷信平台概念,而是始终坚持:唯有真正嵌入企业管理主线的技术,才是行业持续优化的根基。评审,对他而言,不是一项荣誉性的职务,而是一次次推动制造业走向“更实、更稳、更准”的战略实践机会。(张允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