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月11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机关工作人员及《祖国》杂志社在京人员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
“在170年的历史长河面前,三个小时的参观是太短暂的。在祖国母亲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秘书长赵华感慨万千:“先辈们用鲜血开辟了一条民族复兴之路,我们每个人更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踏实进取,在复兴之路上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厅里人头攒动,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一抹昂扬的热情。在两个多小时的参观时间里,参观人员跟随讲解员缓缓前行,聆听历史的声音、感知历史的凝重,观看了中华民族沧海横流的悲欢往事,更体会着新时代民族复兴、睡狮梦醒重新站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豪迈情怀。
《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于2007年10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展,后经4次大的充实调整,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作为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出。展览分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个部分,展出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无声讲述着中华大地曾经蒙受的苦难,同时展示着在无数危难之中,伟大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伟力。
通过这次展览,大家为伟大祖国曾经所经受的苦难而感慨万千,更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所取得的惊人成就而热血沸腾,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本社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龚泓铭认为,这次展览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所体现的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的内涵业愈加丰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民族危机时捐躯赴国难,在革命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而在和平时期,则是要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我们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续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勿忘国耻,展望未来。我们不仅要牢记祖国母亲曾经承受的苦难,还要为革命先辈的热血牺牲而激昂奋发,更为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而自豪,为祖国明天的腾飞而斗志昂扬!”本社副社长程四化认为这次参观对于《祖国》杂志社的工作启发很大:“《祖国》杂志社的广大同仁要深刻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以传媒人、新闻人的使命感,更好地承担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使命。”
本刊编辑部宋佳在一件件历史文化展架前流连忘返,感慨万千:“从林则徐向清廷报告销烟经过的奏折到日本签订受降书的历史照片;从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使用的报话,到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北京申办奥运时签署举办城市合同用笔、多哈会议宣布中国“入世”使用的木槌到杨利伟穿过的航天服……一件件历史文物让我热血沸腾,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编辑部工作将以十八大精神为导向,加快改革步伐,以更精准、深邃、独到的视角聚焦时政财经,关注祖国文化。”
“期待祖国的明天更强大,期待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刊理论部主任陆秀练也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史进程距离我们最近,我们感受也最深。在世界为新中国而惊叹之余,我们更不能有片刻松懈。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不能安于现状,要充分发挥自己现在的创造精神,共同开拓新未来!”
“历史无法假设,来路便是唯一的选择。而这条历史之路延续的前方,则只有一种可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刊通联部主任孙玉肖的感想,则道出了本刊所有人的心声。
在党的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之时,回顾往昔、看百年沧桑,再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惊人成就,不但让人心潮澎湃,更是对大家的一次深刻的、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更能让我们对党的十八大的精神有更深的领会。大家认为,在党的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在当前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聚焦中国未来的时刻,我们更要牢记自己肩膀上的历史使命。爱国主义是永不过时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应对一切工作上困难的精神支撑。我们要持续开展好爱国报国事业,让爱国主义成为推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