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动态 > 正文

在互联网时代,团圆是心之所向还是别样负担?

在外读书的大一新生马嘉铭,结束了军训。他把被篝火映红的青春脸庞,搭配上最喜欢的“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的诗句,发在朋友圈。深夜里,看到爸爸妈妈的点赞,他也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指去按,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爸爸妈妈点赞的后面。或许在那一刻,“我们一家人团圆了。”

在互联网时代,团圆是心之所向还是别样负担?

篝火下马嘉铭青春的脸庞

马嘉铭不知道的是,爸爸妈妈担心儿子第一次独自过中秋却假装坚强,决定亲手为他做月饼。妈妈下班后赶去买他喜欢吃的馅料,爸爸笨手笨脚地制作月饼模子,老两口一边拌嘴、一边接受烤月饼的失败、一边再去尝试。

在互联网时代,团圆是心之所向还是别样负担?

着急给儿子烤月饼的爸爸妈妈

马嘉铭以为自己是独立的,可当最后一刻,忍不住去买回家的车票时,票已售罄。幸运的是,爸爸妈妈亲手做的月饼到了。当三口人隔着手机视频,品尝着月饼时,思念难消,但爱意浓浓、幸福滚烫。这或许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带着缺憾的团圆。

在互联网时代,团圆是心之所向还是别样负担?

一块月饼寄托着中国人对于家的情谊

贾樟柯导演说,“我在23岁的时候离开了故乡和家人,拍了20年电影之后,却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停留在记忆深处,是故乡建立起了我理解世界的窗口。离开故乡,可能会让人很难受,但也能让人迅速成长,一切的奋斗也是为了更好地团圆。而故乡和家人,最终会成为支持你一生的力量。”

这部短片或许是贾樟柯导演对青春成长、对阖家团圆、对父母亲情的自我写照。有着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秋节,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无论外来观念怎样冲击,作为核心价值的“团圆”,始终铭刻在中国人的骨髓里。

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赋予中秋的团圆意义,已超越了节日自身的仪式感,它把庸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掩盖起来、视而不见的不如意,猛烈击碎、再铺展开来。无论是都市的游子、还是他乡的学子;无论是离家的不舍,还是成长的得失;无论是父母的叮嘱,还是独自的彷徨……思念混合着日常的压力、焦虑,在中秋的日子里,引起微痛,引发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团圆是心之所向还是别样负担?

距离并不能成为阻隔团圆的借口

如同短片中马嘉铭最后急着去买票一样,与思念相比,团圆是需要行动的。即便是在节日、生活、爱的名义下,如果不行动不努力,团圆不会从天而降。

跌跌撞撞奔向家的怀抱

中国文化造就了情感内敛的中国人,也造就了以团圆为核心的家文化体系,传统节日就是家文化的载体。于是,内敛的中国人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发明了一种承载着浓浓情意的食物,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来表达自身对家文化的理解。

如果团圆是有味道的,那么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专属的味道,就算是互联网的经济大潮,就算是日常工作中的压力泛滥,也永远无法抹去这种味道。特别是假期即将结束,征程又将开始,父母用亲手做的拿手菜无声地表达着爱。饭菜里面家的味道,细腻地熨帖了我们无法说出口的不舍与不安。

哪怕子女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返回家中,父母也会张罗着要为子女快递去一份家里的滋味,如同短片中马嘉铭收到的爸爸妈妈亲手制作的月饼,是家文化最好的浓缩。

在互联网时代,团圆是心之所向还是别样负担?

一块月饼浓缩着浓浓亲情

除了团圆,家还包含成长、离别、新生。家是一个孕育着成长的地方。每个人可能都会经历初次离开父母的断乳之痛,经历冷硬世界中不断的磕磕碰碰。而疼痛之后,则会成长。

只是,当我们急不可耐地迈出前进步伐时,不要一味地因为成长的速度,带来无法团圆的遗憾。人总是需要一个时刻,转过身来,朝向家的方向,奔去。

与其思念,不如回家。

“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头上插满鲜花/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我要头上插满故乡的鲜花。”

回家,而且要像海子诗中写的那样飞扬:

让团圆成为一种日常

古人以诗歌慰藉远离家乡、车马劳顿、无法归乡之苦,因此唐诗宋词中多见咏月思乡的佳作。这是中国人的浪漫。

从古至今,回家团圆的经济成本降低了,时间成本却在增加。

“团圆一直是中国人心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团圆也是家应有的模样。当今社会,在外学习工作的年轻人,承受着很多压力,很多人中秋没法回家团圆……思念家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现代人多在为无法抢购到高铁票、飞机票,或者假期太短、行程太久而纠结,这是新时代的苦恼。正如贾樟柯导演所说,

家里除了温热可口的饭菜、千叮万嘱的关怀,更多的是被我们习以为常而忽略的那份安定、鼓励、支持和包容。而中秋的存在,更多的是让我们去努力创造一次又一次团圆的机会。我们在这样团圆的机会中,回到久违的家中,去感受亲情、去慰藉心灵、去汲取力量,更是要让我们的人生不会走偏,让我们永远记得来时的路,和未来打拼的方向。这或许才是中秋团圆最核心最根本所在,才是中华传统的家文化的核心所在。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贾樟柯导演选用在短视频中的一首关于中秋的诗,也是一首关于团圆的诗,更是一首关于家的诗。家之所在,是生活的重心所在,更是生命的重心所在。

家是一个包容的空间,装下了父母亲手做的饭菜、布置的房间。家是一个丰富的时间,装下了我们的儿时、少年与成长。打造一个家,打造“家圆团圆”,是碧桂园坚持的信念,也是对中华民族“家”文化的传承。年少时我们离家漂泊,是为了努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每个游子的梦想就是碧桂园努力的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团圆是心之所向还是别样负担?

贾樟柯×碧桂园《家圆团圆》海报

在中秋的夜晚,有的人家是热闹的,四代同堂欢声笑语;有的人家是温馨的,父母女子彻夜长谈;有的人家是幸福的,夫妻双双盛似新婚;有的人家是思念的,天各一方为生活打拼。

而我们永远都不会遗忘的,是再一次朝向家的方向,再一次对心灵根系的找寻。经营好自己的“家”,让团圆变得如同日常中的一餐一饭,铭记着家的温度,温柔着我们的人间。

在互联网时代,团圆是心之所向还是别样负担?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策划:三联.CREATIVE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