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动态 > 正文

我在澳门驻站的日子 | 城不在小,有容乃大

他们都曾工作生活在澳门,他们都曾亲密触摸并报道这个城市,他们都曾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总台央视驻澳门记者站记者。他们眼中的澳门是什么样的?他们有哪些难忘的澳门记忆?央视新闻新媒体为你翻开驻澳门记者们的日记簿,看他们在澳门驻站的日子......

我在澳门驻站的日子

△舒慧,曾于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期间担任中央电视台驻澳门站记者。之后又多次赴澳门参与澳门回归周年庆典活动。

与澳门结缘始于成为总台央视第一位驻澳门站女记者,此时撰文回忆在澳门近三年的日日夜夜,与澳门相关的点点滴滴一下泉涌而出,思绪万千。“城不在小,有容乃大”,充满温情和力量的澳门承载着我的众多第一次。

别样风情“澳门年”

新元携祉,春晖启福。生平第一次没有家人相伴,独自一人在境外过年,但是澳门给我家的感觉。

我在澳门驻站的日子

△应邀主持2011年澳门中联办春晚

澳门的春节是“传统味儿”的,遵循着千百年来的传统和习俗,人们沉浸在家人团聚、父母健康、儿女绕膝的幸福中;澳门的春节也是“国际范儿”的,大年初一可以和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相聚在舞龙舞狮春节团拜仪式里,国际元素的加盟,让“澳门年”更加喜庆。

我在澳门驻站的日子

△2010年12月18日中央赠澳门大熊猫抵达澳门国际机场停机坪现场直播连线

第一眼澳门

我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在澳门待一天觉得她是个赌城,待三天觉得她是个旅游城市,待一个星期就会爱上她,我对澳门的感觉也是如此,她有着太多的吸引力。澳门是福地,自鸦片战争以来从未发生过战乱;澳门又是一块宝地,历代以来名人辈出,林则徐、孙中山、冼星海等都在澳门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和影响,这些都让澳门人引以为豪。

我在澳门驻站的日子

△澳门街景

澳门遍布童话故事里的南欧风情楼宇、标志性的小花岗石路、弯弯曲曲的老街旧巷,这些都能感受出澳门的历史印记;氹仔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建筑群、奢靡喧嚣的金光道道,则彰显着澳门的奢华豪放;悠闲恬淡的路环海边又给人世外桃源的清幽。

来到澳门,第一印象就是地名拗口难记,什么亚美打利卑卢马路、沙嘉都喇街等,这些都是葡语直接音译过来的。但也有翻译得很好的,如风顺堂区的千年利街,因居澳英籍画家钱纳利而得名,既照顾音译,又是一句吉祥话。澳门的地名大多是有来历的,大体分三类,一类是带有殖民色彩的,如亚马喇前地、美副将大马路等;一类是反映历史事件的,如荷兰园、得胜花园等;还有一类是反映历史变迁的,如马场、筷子基等。了解澳门地名的由来,也是认识澳门历史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在澳门驻站的日子

△澳门街景

澳门地方不大,但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却有不少,这些博物馆的特点是小而精致,突出主题,注重历史。多数博物馆以旧有建筑为馆址,既是对历史建筑的一种保护,又有利于展现博物馆的主题,使我们能在参观时触摸历史。一些科普类型的博物馆还设有互动设施,参与其中,令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目前,澳门开放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超过20家。

我在澳门驻站的日子

△澳门食街手信街

多元文化浸润下的澳门,也是饕餮食客的天堂。闻名遐迩的葡式大餐、日本料理、印度咖喱、泰国美食,吸引着众多食客来此大快朵颐。但与这林林总总的异国美食相比,澳门居民还是对传统的潮粤风味情有独钟,煲仔饭、水蟹粥、鱼翅面,清香四溢,闻者莫不食指大动。澳门的传统老店多为家族传承,少的也有几十年历史。惟固守祖业,不追潮流,虽店面逼仄,人头攒动,也不另选新址,扩大规模。问之何故,答曰:“不舍老街坊耳”。澳门人的恬淡和浓情一至于斯!

最后赋诗一首祝福澳门:

濠镜

华夏东南有一方

遥望妈阁映濠江

三岛繁华入满目

唯见国盛民族昌

监制 | 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 | 王薇

主编 | 李瑛

编辑 | 汤沛

美编 | 于江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