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本发展到今天,消费级市场的用户需求基本分为三类。
第一类用户对游戏性能要求不高,能流畅运行主流网游,以中低特效跑跑单机,但对机器本身的尺寸、便携性、续航甚至是外观设计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第二类用户追求极致性能,不怎么考虑便携性和续航,但游戏里特效要尽可能开高,散热也一定要很强;
第三类用户则是在需要一定便携性的同时,依旧将性能和散热作为最高追求。
今天我们要评测的 ROG 冰刃系列,从诞生之初,就是为那些第三类用户准备的轻薄型设计游戏本。在经历了四代的进化升级之后,冰刃 4 Plus 可说是完全体的性能怪兽了。
它在只有 18.7mm 厚的机身里塞进了酷睿 i7-10875H 标压处理器和 NVIDIA GeForce RTX2080 Super with Max-Q Design 显卡,双风扇六热管以及 76Wh 的大电池。那么这台电脑的实际实际表现究竟如何?且听水水娓娓道来。
外观与设计
冰刃 4 Plus 在外观上,基本延续了前辈身上所有的经典设计元素。从拿到手的第一刻开始,就能感受到它那与众不同的质感。冰刃 4 Plus 的正面已经是一分为二的金属拉丝工艺 + 斜发丝纹的设计,还有一个会发光的「败家之眼」Logo。不过,收集指纹这个特点官方似乎一直没改过,随便一摸就是一道印子,清洁和擦拭更是家常便饭,对手汗党和手油较多的人真的不太友好。
而在 A 面顶部居中的位置,还特意做了一块镂空部分来展示 C 面的电源、电池状态指示灯。
另外,A 面底部侧边居中的位置也做了一个凸起的设计,便于用户单手开合电脑的盲操作。
翻开 A 面的时候,D 面上多出的一个面会翘起来垫起机身来增大加 32% 进风量,好让机身内部的热量更好的散发出去,这个就是冰刃系列一直坚持的冰川散热架构的一部分。
而在内部,冰刃 4 Plus 还采用了 2 个 83 叶片的 12V 绝尘风扇、6 根导热铜管以及 Thermal Grizzly 液态金属硅脂,并在四个出风口内侧布置了 220 散热鳍片,多重措施并行提升散热效率。多出的半个「E 面」也能随时拆下清洁,避免垫起后的积灰。总之,冰刃 4 Plus 的散热规格绝对称得上豪华。
冰刃 4 Plus 的 B 面,由于采用了窄边框设计且左上右三边等宽,顶部没有任何摄像头开孔。17.3 英寸的屏幕看上去视野确实大了一圈,虽然 B 面是塑料材质,但边缘做了凸起的保护设计,屏幕也稍微内陷。
顶配版附送了一个 1080P/60 帧的两段式分离摄像头,可以夹在电脑屏幕上使用,摄像头上包含了两个拾音麦克风。
B 面底部的宽度较大并贴有特性速览贴纸,中间还印有 ROG Zephyrus 的代号标识。
冰刃 4 Plus 搭配的这块 17.3 的雾面屏,拥有 1080P 分辨率、300Hz 刷新率、3ms 响应时间、出厂潘通校色,拥有 100% 的 sRGB 色域并支持 G-Sync 屏幕防撕裂技术。这块屏幕出自夏普,其素质与自家 15.6 英寸的冰刃系列基本一致,主要的提升在于屏幕尺寸的增大和 300Hz 刷新率。
冰刃 4 Plus 的 C 面是其最具特色的地方,标志性的键盘下移设计、独立音量滚轮、和小数字键盘合为一体的右置触控板,这些我们在之前的冰刃系列上都曾见过。
C 面上部分覆盖了密密麻麻的出气孔,机身内最需要散热的部分都在下面,这样使用电脑的时候键盘面就完全避开了高温区域,不会让手部感受到灼热感。
而数字小键盘集成到触控板上,以灯光的形式呈现,不仅节省了空间,看起来也更加炫酷。
冰刃 4 Plus 这次还将一组扬声器放在了键盘两侧,可以组成立体声系统,外放音质不俗,音量够大。
需要说明的一点,水水打开设置发现,冰刃 4 Plus 这次没有脸部识别和指纹验证的登陆选项,还是需要传统的密码验证来锁住电脑,作为一台旗舰游戏本来说这略有遗憾,毕竟电脑是私人属性非常强的物品,而且 Win10 支持生物识别的快捷登录也十分成熟了。
说回 C 面,冰刃 4 Plus 的键盘不仅下移,还采用了下沉式设计,且键帽间有一定间距,加上 17 英寸的机身,即使触控板并行排列,却没有挤占键盘的空间,键程适中打字手感出色,也支持 RGB 灯效和各种快捷组合键,方向键较小但也是全尺寸的。
触控板部分则是玻璃材质,做工比较出色但不可按压,左右键分开设计让用惯了一体式触控板的用户需要时间适应。键盘上面的「败家之眼」Logo 不仅可以发光,还支持神光同步,这点比较不错。
冰刃 4 Plus 的接口比较齐全,左侧有 AC 电源接口、HDMI2.0 接口、USB3.2 Gen2 的 Type-A 接口、USB3.2 Gen2 的 Type-C 接口,支持 DisplayPort1.4、以及 3.5mm 音频接口;
右侧有安全锁孔、USB3.2 Gen2 的 Type-C 接口,支持雷电 3 技术,可提供 USB PD 充电 + 视频输出 + 高速传输数据等功能,还有两个 USB3.2 Gen1 的 Type-A 接口。基本上满足了日常使用的各种外接扩展需求。
D 面的设计相对平淡,主要还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增加进风量,提高散热效率的「E 面」和一组扬声器,剩下的就是螺丝和防滑脚垫了。冰刃 4 Plus 这次在设计上并没有大的创新,但这套模具依旧吃香,因为其采用了诸多的经典设计元素,它们不仅实用也非常具有辨识度,而且不少细节的处理上也十分用心。
只不过 17 英寸的机身或多或少还是限制了一定的便携性,能装下它的背包个头都不小,240W 电源适配器的体积和重量也不算迷你,但相比上代 230W 电源适配器更薄。
配置与性能
下面我们简单来看一下冰刃 4 Plus 的配置情况。
处理器:英特尔酷睿 i7-10875H
显卡:Intel UHD 核心显卡 + NVIDIA GeForce RTX2080 Super with Max-Q Design,8GB 显存
内存:板载 16GB DDR4 3200Mhz,标配为双通道 32GB,最高支持扩展到双通道 48GB
硬盘:1TB PCIE Gen3X4 SSD,三星 PM981a
电池:76Wh
其他:雷电 3、Wi-Fi6+、G-Sync 画面防撕裂技术、ROG BOOST 超频技术、GPU 切换技术等;
基本可以说是目前轻薄型设计的游戏本中最高一档配置了。有了这样的配置加持,冰刃 4 Plus 的性能表现有如何呢?
先看 CPU 部分。冰刃 4 Plus 的 i7-10875H 处理器是基于 Comet Lake-H 架构的 8 核心 16 线程设计,标准 TDP 为 45W;基础频率 2.3GHz,最大睿频可达 5.1GHz,16M 三级缓存,核心和线程数的提升,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款低频版的 i9 处理器。那我们就通过跑分先测试一下理论性能吧。
首先是 CineBench。在 CineBench R15 中,i7-10875H 单核得分 196 分,多核得分 1838 分;而在 CineBench R20 中,单核得分则为 470 分,多核得分 4119 分。相比上一代的 i7-9750H 来看,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接着是国际象棋测试。同样的,冰刃 4 Plus 单线程跑分 3429 分,多线程跑分 27536 分,这个成绩相比 AMD 的 R9-4900HS,多核心上面还有些差距,单核二者持平,比 i7-9750H 的多线程提升了 20%,这个幅度还是比较可观的。
冰刃 4 Plus 的 GPU 同样非常强大。虽然是 90W 功耗的 Max-Q 设计,但好歹也是块 2080Super 呀。它的 CUDA 核心数量由 RTX 2080 Max-Q 上的 2944 个提升到了 3072 个,同时还引入了英伟达为 Max-Q 设计笔记本引入的动态加速(Dynamic Boost)功能,可以智能检测并自动调节 GPU 和 CPU 之间的功耗分配,从而提高整体游戏性能,冰刃 4Plus 的这颗 RTX 2080 Super,根据不同的实际负载状况,最多可以提升 15W 功耗。
而且冰刃 4 Plus 还支持 GPU 切换技术,只需在奥创中心软件中一键切换显卡模式并重启电脑,就可以在独显直连模式和 Optimus 模式之间自由切换,兼顾用户对于长续航和高图形性能的追求。并且一旦切换到独立显卡模式,即可开启 G-SYNC 防撕裂技术,配合 300Hz 的高刷新率,带来丝般顺滑的游戏体验。
在 IT之家的理论性能测试中,我们打开奥创中心选择增强模式,并切换到独显,运行 3D Mark 11 的基准测试。其中,在 TimeSpy 和 TimeSpy Extreme 的测试环节,冰刃 4 Plus 分别获得了 9273 分和 4434 分,这个成绩和 150W 的 RTX2080 差距也就百十来分,相比 Max-Q 设计的 RTX2080 更是高出一截。
而在 Fire Strike 的测试环节,Fire Strike 得分 20744 分、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 10898 分、Fire Strike Ultra 得分 5582 分,后两项分数基本也和 150W 的 RTX2080 平起平坐。
当我们在奥创中心里选择手动模式,并将显卡超频选项和风扇转速拉满之后,冰刃 4 Plus 的分数一下子提升到了 2243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