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强化创新驱动,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进一步减弱,科技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引领力。
日前,记者从海盐县科技局了解到,根据省科技厅公布的2017年新认定的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名单,海盐县6家研发中心成功列入,认定数与去年相比增长50%。至此,海盐县共拥有各级企业研发中心157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51家、市级研发中心106家,截至去年底,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90家,省科技型企业达到304家,全年全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经费)支出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近3%。
据介绍,海盐县制定并实施了全面深化创新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整合完善科技、人才扶持政策,在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主体培育、招才引智方面成果显著。具体而言,海盐通过三大举措牵住创新“牛鼻子”,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同时利用分级培育,加强创新梯队培育,并注重外联内引双管齐下,促进创新项目、高端人才的集聚。
在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方面,海盐县继续完善出台科技新政。例如,在研发中心建设方面,该县对新认定的省级研发中心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补助,对新购置研发设备给予20%补助,连续补助三年。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税收达标企业在外设立研发机构,新购置研发设备也参照20%补助,大大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但对于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而言,除了骨干企业这些“火车头”外,候补队伍也十分重要。据介绍,海盐县利用分级培育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创新梯度建设。通过科技新政宣讲、科技联络员业务培训等活动,县科技局针对省、市研发中心建设的要求,排摸符合各级研发中心认定条件的企业,择优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研发中心积极申报市级和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对部分条件欠缺的企业做好服务,规范企业研发费用建账,做好内部研发机构创建等。
美国工程院院士加盟、与上海交大共建实验室、与上海大学合作加快紧固件产业迭代升级、吸引湖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分中心、依托智库团队拿下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去年,通过外联内引,海盐科技创新版图上连落重子,小县城创新事业接连取得大突破。
“通过外联内引,我县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尤其是抢抓‘接轨上海’机遇,加快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同时发挥科技大市场、科技中介机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中心投入,引导创新成果、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县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全县2017年共开展科技对接活动21次,产学研合作签约48个项目。
在今年闭幕的县两会上,海盐县明确了未来发展的五大工作主线,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力大发展”,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力、要素配置改革的倒逼性和有效投入的支撑度,坚定不移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据悉,海盐县今年将主动融入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加快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家,同时推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坚,积极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5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