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科技 > 正文

中国航天日专家解读嫦娥四号工程:“嫦娥”未动 “鹊桥”先行

“鹊桥”,这个中国神话传说里让牛郎和织女得以相见的桥,如今多了一层科技内涵。

今天,在哈尔滨举行的2018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开幕式上,我国嫦娥四号中继星的名称正式对外揭晓——“鹊桥”。

据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将于今年5月中旬发射,它将在地面测控站,和未来将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之间,“搭建”一座传输信号与数据的“桥梁”。

吴艳华说,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计划执行两次发射:一是今年5月发射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二是计划年底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届时将降落在月球南极附近的艾特肯盆地,并开展巡视探测,这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着陆。

为什么要到月球背面去?很多人有这个疑问,甚至还有不少人问:“美国人都登月了,为什么还要探测月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为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人类探月只探测了一些局部区域,到月球背面去,就可能发现一些在月球正面没有得到的数据——这具有“发现”意义。

他还表示,艾特肯盆地在月球南极附近,是个古老的区域,含有许多月球初始的信息。另外,月球背面可以屏蔽来自地球的辐射影响,在那里对深空进行探测,能获得更真实的宇宙信息。

相比嫦娥三号任务,嫦娥四号也有望更深层次、更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信息,完善月球档案资料。有航天专家认为,深入了解月球背面,对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变、调查月球地质和资源情况等有重要意义。

当然,到月球背面去,并不容易,其中一大难题就是“通信”——

由于被地球潮汐锁定,月球只能永远以同一面朝向地球。人类在地球上不仅从未见过月球背面,通信信号也会被阻隔。

在今天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说,我国计划把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发射到位于地球、月球延长线上的地月拉格朗日2点,距离月球大约6万至8万公里——这颗“先行者”关系到整个嫦娥四号任务的成败。

此前,就有航天专家表示,在地月拉格朗日2点布置一颗中继卫星,既能“看到”月球背面,也能“看到”地球,可以提供嫦娥四号软着陆及月面工作期间的测控支持。

任务中,“鹊桥”还将携带一些试验载荷,开展科学探测和新技术试验。

吴艳华介绍,“鹊桥”搭载的两颗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小卫星“龙江一号”“龙江二号”,将实施月球轨道环绕编队飞行试验,开展超长波天文观测。

截至目前,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计划已完成“绕”和“落”,计划于2019年发射嫦娥五号将开展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裴照宇今天提到,后续探月工程的发展,要理清下一步任务与“绕落回”的关系,无人探月与载人探月的关系,以及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的关系。

此前,有专家提出,可以开展月球基地的建设,先由智能机器人操作,不断组装扩大,为载人登月奠定基础。未来,月球基地可以开展科学试验,也可以作为深空探测的中转站。

裴照宇也认同这一看法,他说,无论是从工程推进、技术实现角度,还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无人月面设施或者月球科研站,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类还可借此当做“跳板”进行更为深空的探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