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文化 > 正文

乡村教师应成为传统文化的“火种”

为期20天的“国培计划(2017)――乡村教师访省内名校传统文化培训活动”近日在贵州师范大学圆满结束,来自全省各地的298名乡村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

在路遥先生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哥哥孙少安对弟弟孙少平说,“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里就有希望”。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今天,尽管有一些乡村老师选择了转身离场,却依然有一些乡村老师选择了坚守。对乡村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有助于帮助他们重塑和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技能,从而提升乡村教育的品质。

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失衡,导致“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将来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只有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才能阻止贫困的代际传承;发展乡村教育,被提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乡村教师的三尺讲台,不仅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也关系到成千上万农家子弟的命运。拨亮教育这盏希望之灯,有助于让农家子弟打破“出身论”“血统论”,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正是有了乡村教师的坚守,许多农家子弟才能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缺乏财富积累和社会资本的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资本,通过努力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城市融入。

“每一个学校,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是一盏灯。”设立于乡村的学校具有教化乡邑的功用,让这盏灯拨得更亮,照得更远,需要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让他们“生活上多一些保障,心灵上多一些温暖”,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文化的主心骨,在弘扬传统文化上的作用不可小觑。

传统文化具有春风化雨的惊人力量,有助于丰富乡村孩子的精神家园。点亮一盏盏烛照乡村、传承文明的教育之灯,乡村教师也需要“制度补血”。在互联网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知识和技术更新越来越迅速;乡村教师要想成为传统文化的“燃灯者”,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也需要“补课”。

爱尔兰诗人叶芝认为,“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对乡村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不仅提升了乡村教师们的综合素养,也为弘扬传统文化留下了一颗颗“火种”。让农家子弟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文化,乡村学校不能成为被遗忘、被忽略的边缘地带;让乡村教师有更多机会出去开拓视野、转变观念、提升能力,这不仅是对他们扎根乡土的一种回报与激励,也有助于提升乡村教育的品质。

传统文化具有春风化雨的惊人力量,有助于丰富乡村孩子的精神家园。对乡村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不仅提升了乡村教师们的综合素养,也为弘扬传统文化留下了一颗颗“火种”。(杨朝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