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文化 > 正文

文化+旅游: 讲好青海故事 传播好青海声音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出台并推动落实《关于促进青海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海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省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5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8个。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我省相关部门已经在全省79家3A级以上景区实现非遗、书籍、演艺的全覆盖,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在全省A级旅游景区中全面推广。各地相继开工建设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黄南热贡、格萨尔(果洛)、藏族文化(玉树)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等一大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项目,已经或正在成为“大美青海”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拉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支持设立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2017年青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正式挂牌。全省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非遗项目记录、传习场所建设、传承人培训与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等工作结合,形成了青海特色。旅游部门在编制重点景区景点的规划时,重点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规划创意水平。在景区景点建设、旅游线路设计、品牌宣传、乡村旅游、特色餐饮、服务管理等方面,深入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
 
  共融才能共生
 
  共生才能共兴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是我省打造的第一个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如今,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不仅可以游览青海湖鸟岛、探秘湟鱼洄游、还可以观看多媒体歌舞剧《爱情的证悟》,实地感悟仓央嘉措的情诗,进一步提升了刚察“湟鱼文化”、“祭海文化”、“昆仑文化”等文化内涵和“鱼鸟天堂、藏城刚察”的文化旅游发展定位。
 
  共融才能共生,共生才能共兴,共融共生是推动文化旅游融合的最基本规律。
 
  我省鼓励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的村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支持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引导艺术团体与旅游集散地、重点景区合作,推动演艺剧目驻场演出。推进刚察、祁连、循化、贵德、玉树等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建设,逐步形成有示范意义、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将海南、海北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我省持续加大投入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投资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区和商贸城镇,具有鲜明主题的文化商贸旅游购物街区,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景区文化旅游品位。
 
  在深入挖掘丰富的人文资源的基础上,我省多渠道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各景区专门开辟了非遗文化展示中心,对适合在景区展示的“非遗”项目进行梳理,全省3A级以上景区开展了“一条街、一个屋、一台戏、一面墙、一本书”进景区活动,并设立传统演艺和非遗产品演示展销体验区,“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和展示,推进“非遗”进景区工作。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有利于提升旅游的魅力,旅游有利于增强文化的活力。
 
  根据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63.7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48%,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三。2017年,全省全年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481.24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收入380.84亿元,同比增长22.73%,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虽然经济不如中东部地区,但我省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青山绿水的自然风貌成为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把“资源”变成“财富”,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省文化携手旅游的脚步从未停歇。正成为我省提高文化创新传播能力,推进旅游转型发展,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提升大美青海知名度、美誉度的新型引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