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红柳绿,春意浓浓。连日来,在滏阳河畔的衡水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人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着“高雅艺术进衡水”活动中文化大剧院刚刚与北京保利剧院签约的事儿。“全年60场演出,以后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高雅的艺术演出啦!”正在广场锻炼的王文昌大爷高兴地说。
“高雅艺术进衡水”活动是该市推进“文化衡水”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去年,衡水市在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打造“五个衡水”的奋斗目标,“文化衡水”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摆上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衡水市委书记王景武说:“文化软实力也可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要发挥文化的价值引导力和凝聚力,推动文化事业普惠人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经过大量调研论证、征求意见,今年1月,衡水市出台《关于推进“文化衡水”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未来五年,通过重点实施理论武装凝心聚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提升、文化传承品牌塑造、精品创作高峰攀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八大工程,构建“文化衡水”建设的四梁八柱。与此相呼应,衡水市还制定了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三年计划”“实施意见”等专项文件和一系列扶持政策,启动了文脉梳理、“文化衡水”系列丛书和专业期刊创编工程,形成了“1+N”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
该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为“文化衡水”建设的基础工程,创新了365百姓故事汇大型群众宣讲、岗位学雷锋等活动载体;深化拓展童谣传唱、村民食堂等品牌宣教活动;强化城市广场、农村礼堂等“五大阵地”建设,尤其注重选树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擦亮“道德高地、满城好人”品牌,为全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精神支撑。
去年该市投入10多亿元,建成了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衡水文化艺术中心,填补了市级文化设施多项空白,成为文化建设新地标。补齐了文化设施的欠账,在文化服务上怎样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福华说:“我们要通过社会化运营模式,引进国内国际高水准的专业团队,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去年7月艺术中心正式投用,“水韵文华”省首届园博会主题文化活动作为开篇之作,一上演就赢得一片喝彩。今年春节期间,一场芭蕾舞剧和两场交响音乐会更是吊足了群众的胃口。
“今年不仅要加快推进文化中心图书馆社会化模式运营、博物馆向社会开放,还要实施县‘两馆’、乡镇文化站改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