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锤子
扔给焦虑的家长们
“神童”是一个极端化的“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家长开展教育的坐标,但又让他们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别人家孩子”可以拿来敲打自家孩子;恨,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神童”作对比,对自家孩子的教育就更加焦虑了。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要让自己的孩子“真真正正”变成“别人家的孩子”。莱阳14岁“神童”的“神化”过程,家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材料是由家长主动提供给学校,正所谓“人有多大胆,孩有多大产”。
焦虑不是家长的错。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不是几辈人的积累,而是集中发生在十几年间,经历过由贫到富的家长们,耳边无时无刻不被“富不过三代”的咒语萦绕。焦虑来得自然而然——孩子绝不能在社会结构中向下跌落。
故而每一个家长的心境都是一样的:希望孩子能够获得的,比自己更多;孩子以后的生活,比自己更好。
但应该知道,他们也许不是“神童”,但他们一样是社会的明天、国家的希望,他们也许不会被麻省理工录取,但他们一样可以成为善良的人、正直的人、追求真理的人、拥有理想的人,成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人。
他们也许平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他们爸爸妈妈最伟大的作品。
第三个锤子
轻轻地扔给我们的广大网民
在这起事件中,有大把时间看热闹、却没时间做一点功课较个真的吃瓜群众依然有很多。所以这件不靠谱的消息,依然得到了大量传播和热炒,该扔的锤子,长安君还是要扔。
但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容易传播假消息的互联网也给了我们最有效最快捷的求真途径,越来越多的网民增强了辨识能力,学会了“让消息再飞一会儿”,也有越来越多的网民乐于求真,让谣言无处藏身。
互联网谣言类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地震到食品安全,从煽动恐慌到放大焦虑,哪一种谣言更有“市场”,总会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在广阔无垠的互联网空间里,变化风起云涌,既没有一招打遍天下的治理秘籍,也没有一统江湖的绝顶高手。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如何找到一个治理和管理的最优路径,是需要更高的智慧。
如何把线上线下的同心圆画得更大,调动积极性,实现中国梦?对于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这8个字,为互联网这个社会治理的全新领域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这次舆情事件中,正是普通网民做了充分的功课主动参与,最终才揭掉了假消息的伪装。在网民参与中,监督了政府工作,倒逼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提升去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成为开放共治的有力注脚。
有人上网,只是上个热闹;但有人上网,却偏偏要求个对错。开放共治,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需要的不就是亿万这样较真的普通人吗?
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伸出善意的手去主动邀请,让自发的共治从无序走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