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农忙间歇,田野里却仍然火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冬意虽寒,我市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热潮却在不断涌动。
过去一年,我市的农业农村工作稳中有进。1个现代农业园区和2个特色农业强镇再获省级立项,培育十亿农业全产业链6条,初步建成温州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农业大数据开始部分应用……这一系列措施构成了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强音”;“三位一体”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房抵押贷款等实践全国领先,代表着我市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续写着新篇章。
农村改革实践引来各方点赞
前不久,文成南田镇横山村的12位村民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仪式上领取了“大红本本”——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是文成县第一批、也是温州市第一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这标志着农民的耕地从此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合法身份”。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正是温州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所承担的改革任务之一,而这几年我市进行的改革实践,通过成果转化,为中央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提供了重要参考。2017年中旬,中央14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的批复》,其中提出,温州的农村改革又将新增“三位一体”农民合作体系建设和瓯海区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两项试验任务。
温州是“三位一体”建设的率先探索区,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下丰富的改革样本,因此改革实践被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去年,一场国家级的发展“三位一体”合作、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现场交流会也安排温州瑞安市召开,我市代表在会上介绍的十年探索经验做法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点赞。不少与会专家表示,温州“三位一体”农民合作体系发展的变革,改变的不仅仅是温州、浙江这个区域,更在影响着中国“三农”的未来方向。
同样作为新增改革试验任务的瓯海区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则是获得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的专门批示“瓯海区的经验值得总结借鉴”。这项全国首创的融资新模式让花木、农村集体产权房、安置房指标、拆迁协议、合作社股东证……等这些曾经农民手中的“沉睡资产”,如今凭借着“一纸承诺”激活,可向银行申请贷款,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同时也是我市做好“确权”等基础工作之后,实现向“确值”转变的一项尝试,在未来可实现让多数农户摆脱无抵押物、无担保人的窘境,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
农业重点工程普惠大众民生
雁荡麻鸡、东海大黄鱼、高山有机米……近日隆重开馆的温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展示体验中心,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参观、选购。开馆当日,还有6位县(区)委书记来到现场,为各自地方特色农产品代言。市委农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城活动,是2017年市委一号文件的内容,也是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年度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
据了解,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年度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涉及“三农”的各个方面,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就是其中的亮点项目。2017年我市智慧农业平台基本搭建完成,应用多个涉农领域的大数据监管,并率先实现全域主要食用农产品检测及加施合格证等身份标识上市;新增2个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实施2个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361个存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全纳入智能防控平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黑榜”制度,加大力度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精准扶贫同样是我市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2017年,浙江省第四个国家扶贫日活动成功在我市举办,尤其是“依托温州扶贫互联网平台推进社会化帮扶认领活动”被写入浙江省“扶贫日”文件予以推广。为了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我市高质量完成22.8万低收入农户认定工作率先出台全省首个财政资金折股量化扶贫试点意见,引导整合4350万元市、县财政资金,量化帮扶受益低收入农户3943户(每户增收2000元以上),精准落实“一户一策”。临近年末,我市启动开展低收入农户补充保险,覆盖全市20.2万低收入农户,在低保和医保政策的基础上,提供多层次的保障体系,破解低收入农户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难题。
农民是否能增收,与集体经济强弱也息息相关。我市同样抓住全省统一行动打赢“消薄”攻坚战这一契机,去年以来坚定“强弱抱团”发展,支持1262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项目建设,实行薄弱村转化“销号制”,提前全面消除170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2017年全市实施“强村计划”实现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4534个(新增2260个村),占比从2016年的38.6%提高到83.9%,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2.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