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三农 > 正文

“八新”绘就“三农”卷——2017年荆门市“三农”发展新进展发布

  阅读提示:2017年,荆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为指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
 
  去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关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背后,是农业农村形势的变化: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如何改?主要体现在调整和改革两个方面。作为农业大市,荆门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创新。2017年全市“三农”呈现八个新进展。
 
  【关键词】综合实力
 
  【数字说话】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监测得分达到76.62分,居全省第二位;预计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076元,保持全省第二位次;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超过78%,居全省第二位。
 
  2017年,我市“三农”综合实力名列全省前茅。除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位居全省第二以外,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470亿元,同比增10%,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74:1,居全省第二位。
 
  主要指标稳中有升。预计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21.5亿元,同比增4%;全年粮食总产255.74万吨,同比增2%;畜牧、水产、蔬菜等农产品产量稳定、效益提升。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连续多年入围全省“三农”发展成绩突出10强县(市),2016年度分别位居第1位、第6位、第8位。此外,防汛抗灾取得全面胜利,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现代农业
 
  【数字说话】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级返乡创新创业园和5个田园综合体试点加快推进;全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创建面积达到35万亩。
 
  建设产业园区,把资源向园区集中一直是我市发展农业的好思路。去年,我市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在发展思路、布局调整、政策引导上求突破,出台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荆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行动计划》,制定了《荆门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荆门市支持农业招商引资十项政策》,全力推进3条“四化同步”示范带建设,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级返乡创新创业园和5个田园综合体试点加快推进。
 
  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端设施农业基地、高效立体农业等样板。中国农谷建设加快推进,彭墩智慧农业示范园、彭墩长寿食品产业园、屈家岭现代种业科技园等项目进展顺利。大柴湖中国花城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一鸣蝴蝶兰产业园建成投产,农青园艺建成现代温控智能大棚140万平方米,一举成为全国面积最大、设施设备最高端的高档盆花生产基地。京山盛老汉家庭农场建设“稻—龟—鳖—鱼—虾—蛙”高效立体农业示范区,每亩纯利润超过2万元,全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创建面积达到35万亩。引进闽中有机食品、永兴食品建设现代食用菌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贸易集散基地,打造京山“全国食用菌第一县”。
 
  【关键词】三产融合
 
  【数字说话】5个镇被评为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镇;全市休闲农业景点达到1051处。
 
  融合发展一直是荆门农业发展的特色,农工、农旅、农商都有突破性发展。2017年,钟祥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成效明显,京山县孙桥镇、沙洋县官垱镇等5个镇被评为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镇。京山县、钟祥市入围2016年度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10强县(市、区),沙洋县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评为全省10强农产品加工园区。
 
  农旅融合逐步深化,沙洋油菜花旅游节、屈家岭桃花节、京山观鸟节、钟祥紫薇花旅游节等农业节会享誉全国。截至目前,全市休闲农业景点达到1051处其中(省级13处,国家级6处)。京山县、钟祥市分别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称号。农商融合进度加快,培育了金瑞物流、农谷鲜、羊踏菜园等一批电商平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多数实现了电商经营。
 
  【关键词】经营体制
 
  【数字说话】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1000家,总量达到2.3万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19家。
 
  去年,我市继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计划,增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引擎功能,打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1000家,总量达到2.3万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1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67家;国家级、省级示范合作社分别达到30家、18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3家,示范主体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全市累计流转土地275万亩,土地流转率位居全省第一,形成农业区域规模优势和产业规模优势,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全国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试点市,全市新型职业农民达7481人,基本覆盖了农业主导产业。
 
  【关键词】绿色提质
 
  【数字说话】“绿满荆门”行动收官,全市造林54.01万亩;全市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419个;关停禁养区内养殖场404家;拆除网箱网栏网围6.86万亩。
 
  现在市民们常说,绿色的、生态的才是健康的。2017年,我市制定农业地方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70多项,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总数达到33个。深化绿色品牌创建,全市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419个,居全省第五位。“中国驰名商标”“湖北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分别达到8件、35件和22个。率先在全省完成畜牧业“三区”划定,关停禁养区内养殖场404家。拆除网箱网栏网围6.86万亩,全面完成拆围任务。“绿满荆门”三年行动计划完美收官,全市已完成造林54.01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三年绿色全覆盖”任务。
 
  在乡村建设中持续发力。京山县入选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县。钟祥市客店镇明灯村、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荣获“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马岭村还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京山县曹武镇源泉村、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钟祥市客店镇南庄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钟祥市冷水镇李湾村、沙洋县五里铺镇赵集村等26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建设成效明显,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团林铺镇莲花村、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等17个村新纳入省级第三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00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加快创建步伐。
 
  【关键词】专项改革
 
  【数字说话】全市按户连片耕种面积达247.2万亩,总体连片率达75.6%;钟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为经营主体抵押贷款2.45亿元。
 
  按户连片耕种“沙洋模式”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我市按户连片耕种面积达247.2万亩,总体连片率达75.6%。京山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经验被《人民日报》两次报道,京山县在全国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钟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为经营主体抵押贷款2.45亿元。钟祥“合作社+金融”创新试点成效显著,2017年放贷965笔、11375万元,累计达2.7亿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被多家中省媒体报道,得到国家水利部充分肯定。在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培训会上,荆门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市州代表作典型发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整治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
 
  【关键词】四化同步
 
  【数字说话】“四化同步”示范带共实施重大支撑性项目71个,总投资额96.8亿元;官垱镇省级“四化同步”示范试点城镇化率由45%提高到67%。
 
  “四化同步”示范带是我市农业发展的亮点区域。去年,我市组织开展3条“四化同步”示范带招商对接洽谈,签约项目58个,总投资额703.8亿元,目前2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在荆钟三产融合示范带上,东宝绿色建筑产业园、彭墩田园综合体、大柴湖中国花城等项目进展顺利,彭墩村获第十届“中国十佳小康村”、2016“中国名村”称号。荆京高效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带,旅游环线提档升级,万紫千红植物园游人如织,盛老汉家庭农场获评“全国十佳休闲农庄”。荆沙生态农业示范带上,官垱镇省级“四化同步”示范试点扎实推进,城镇化率由45%提高到67%,全省综合排名连续3年保持进位。十里铺建成全省最大的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带动全市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秸秆循环利用产业园、赵集农业综合体等项目加快建设。
 
  【关键词】精准扶贫
 
  【数字说话】全年可实现29975名贫困人口脱贫,4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2017年,荆门市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力推进“4+N”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小额信贷投放方式创新和扶贫资金到户方式创新,210个贫困村均有产业作为脱贫支撑。出台并实施《荆门市深度贫困对象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和《荆门市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方案》,健康扶贫再上台阶。移民后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5200名贫困移民同步如期脱贫。易地扶贫搬迁扎实推进,去年省下达安置任务5846人,实际开工118个集中安置点,可安置9854人,占省定计划的168.6%。(彭文洁 汪祖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