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舞船山
——船山区“三农”工作纪实
船山稳,农业必须稳;船山美,农村必须美;船山富,农民必须富。船山干群深知这个道理,在全区农村土地上,大刀阔斧地书写着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篇章。
2017年,船山以农民增收脱贫为核心,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质化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全域化建设,大力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四好村”创建,加速都市农业上档升级,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3.25万吨,比上年提高0.7%;全区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3.6亿元,农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3.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4056元,增速为9.5%。
成绩来之不易,荣誉随之而来,在1月16日召开的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船山区荣获2017年度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区)。
全域园区化
描绘农村新图景
走在船山区孟桥村乡间小道上,曾经只有大片撂荒地的丘陵区,如今长着新栽种的牛樟原料树,不远处散落着种满新鲜蔬果的大棚,而水泥路几乎通到了村里的一家一户门口。去年,船山在孟桥村、蒲草沟村、明镜村3个贫困村整村流转建设牛樟产业基地,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带动贫困村农户2500余人参与产业建设,帮助农户年人均新增收入4000元以上。
看着眼前这一切,贫困户何先华做梦也没想过,曾经毫不起眼的贫瘠土地,如今也能流转出去,而且自己还成了牛樟基地的产业工人。既有租金,又挣工资,一年下来收入增加了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安逸。
产业扶贫带来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船山开启的独特路径:全域园区化道路。“一条江,从南到北,10个乡镇,全域规划。以园区化将全区有机连接在一起,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幸福美丽乡村。”船山区农办副主任韩旭一语中的。龙头在唐家、桂花一带,建设唐桂现代农业园;龙腹在永兴、河山一带,建设永河现代农业园;龙尾在龙凤、老池,建设龙老现代水果示范园、老池绿色蔬菜示范园。
这几年,船山实质化推进全域农业园区化建设,依托遂宁市“农业一体化大环线”建设,在粮油供给提质增量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绿色果蔬、生态养殖、花卉苗木、乡村旅游”四大产业,立足全域园区化都市农业发展体系,以“永河园”为核心,有序推进“龙老复”“唐桂”片区互联互通,带动10个乡镇特色园区和32个贫困村扶贫产业项目融合发展。
规划合理,路径清晰,成绩突显。2017年全区新引进农业企业5家,新引进农业项目16个,开工建设15个,协议总投资达4.99亿元,已建成永兴台湾牛樟、桂花四季橘香、复桥蓝莓等12个扶贫特色小园区,新增特色产业基地2.43万亩。观音家庙、庙庄王府、兰博园养老等项目正有序推进。以夏曾巴蜀红提园、天坪岭为核心的巴蜀农业公园基本建成。
加码提速
让农村改革接地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在哪里?船山决策者把目光瞄向了农业深化改革上,通过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和鼓励农民在产业融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首创精神。
走进老池飞跃村,一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标牌引人注目。这里便是船山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验田。从带头为土地办“身份证”,到农村承包地延长30年不变,再到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到村民,当地村民和贫困户靠永不止步的改革,摆脱了昔日的贫困村的帽子,过上了让城里人艳羡的好日子。
和飞跃村一样,船山农村农业有着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船山再度加码提速,用改革敲响船山农村前进的铿锵鼓点。
虽住在农村,但爱看新闻的农民刘国民深深感受到了船山农业改革的力度:2017年,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获省农业厅抽检肯定;10月,全市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现场会在飞跃村成功召开……
看准了的全面推开,没有模式可循的试点探路。2017年,从船山全面完成“七权”同确工作,基本实现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全覆盖,到成立不动产登记中心,累计办理不动产登记证书10380个,不动产登记证明14184个,再到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村委会或农民合作社采取土地规模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用改革铸动力,脱贫攻坚中用改革补短板,在助农增收中用改革破难题……船山将农村改革与“三农”工作统筹融合推进,在改革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检验改革,确保农村改革不空转、接地气。
都市农业上档升级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走进位于永河现代农业园的四川菌绿农业科技生产车间,一派忙碌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采摘、包装,每个工人都没有闲下来。这里的海鲜菇日产10余吨,年产能达4000余吨,产值约5000万元。“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海鲜菇二期的建设,届时我们的海鲜菇产量更大,创造的利润更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菌绿海鲜菇,船山还引进四川可士可公司,在桂花镇金井、响堂村,建立3000亩四季橘香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园,打造生态有机农业种养循环产业链,带动项目区农户年均增收1200元。
一方面,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的上档升级,另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了基地的快速扩张,强化利益联结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
船山区按照“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业主主体”工作思路,走“大园区小园区业主”发展模式,依托近郊区位优势,以都市农业为主导,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在园区内重点发展绿色蔬果、生态禽畜、优质粮蔬繁育、乡村休闲旅游4条产业带,实现产业交叉融合发展,打造集生产、示范、环保、观光、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目前,已陆续引进“百绿盛三生农业”“菌绿海鲜菇”等规模现代农业企业42家,贫困群众劳务收入和土地流转收益稳步增加,走出了一条“村村有产业、村村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对此,船山区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和支持各乡镇因地制宜地建立股份制合作社、集体经济等合作经济组织,构建长期稳定的助农增收机制体制,创新增加农民收入的经营方式;同时,推广倒包返租、专合组织、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等利益联结模式,在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