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三农 > 正文

护航乡村振兴 推动金融资源 向“三农”倾斜

  日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政策支持力度有望再上新台阶。

  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地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对“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和满意度,为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输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保驾护航。

  乡村振兴,最终要落到产业发展、落到经济的提升,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撑。对于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向“三农”倾斜,积极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体经济壮大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大对农村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入。多家大型银行也纷纷表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义不容辞,将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更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

  “要进一步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目前中国农村估算可流转的土地价值约100万亿元,进一步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能盘活沉睡的土地资产,为农村地区贷款提供有效支持。

  “加大金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需要完善农村金融的‘顶层设计’。”董希淼认为,这涉及一系列的安排,包括建立农村金融评价指标,对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建立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改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环境;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构建农村征信体系,提升农村信用基础水平等。

  值得关注的是,继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国开行、农发行、邮储银行和农行等4家金融机构的涉农金融业务进行部署后,今年的一号文件再次针对这4家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大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明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定位,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

  作为一项制度改革,“三农”金融事业部探索此前已在农行实施多年。2016年9月,邮储银行也正式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从组织架构、资源配置、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三农”和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农业金融市场前景广阔,实践表明,先进入者在成本投入以及市场覆盖方面也将取得不错的成绩。可以肯定,未来各银行将以“三农”金融事业部成立为契机,全面统领“三农”金融业务,在网络建设、产品研发、队伍打造、服务升级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发挥资金、网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当前,涉农金融主力机构逐步成为金融扶贫的重要力量。值得关注的是,在实施金融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涉农金融机构既要注意方式方法,选对金融扶贫项目,还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服务网点。鼓励探索利用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方式开发贫困地区支付服务市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