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播界有个“水波纹”原则:一个事件的发生犹如投石入潭,媒介的报道应该像潭中的水波纹一样,一圈一圈荡漾开去,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体系。这样一来同个新闻事件以不同的样式,在不同的媒体介质和栏目中被反复使用、传播,既满足了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最大限度降低了边际生产成本,增强了综合效益,实现了对同一新闻题材全方位、多角度、最大化的利用。当然要想实现“水波纹”式传播,就必须建立一个集约、高效的全媒体平台,而2016年成立的华通社全媒体中心便是一家整合三千多家媒体力量的新闻传播平台,该平台可以将党建、企事业单位、人物专访稿、会议新闻稿、活动通稿等广泛传播到中国各大平面媒体和新闻网站,真正做到了赤橙黄绿青蓝紫,手持彩练当空舞,而这位手持彩练的舞者就是华通社总编张子敬。
华通社 社徽
在全媒体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瞬间就可以“上天入地遍全球”,“全民皆记者”成为现实,我们既是信息的享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递者。相较于传统媒体,华通社在传播内容上更加多元和迅速,在传播方式上更加注重参与和互动,严谨的新闻、丰富的软文类型及样式,让新闻亦或软文直击受众,迅速提升传播效果。
华通社总编辑张子敬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初次见到张子敬的人,给人的印象是:企业家的严谨与干练,学者的儒雅与睿智,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豁达。脑海中都会立刻闪现出年轻有为、少年老成、君子风范,年龄应该不超过二十岁等词句。殊不知张总编早已是闯荡传媒行业多年的媒体人,他的工作室挂着一幅字画“不忘初心”,他一直强调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这便是他奋斗路上的有力支撑。既是作为企业决策者的自我反省,也是作为行业从业者的自我约束,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坚定原则,不被浮躁的市场捆绑,也不被浮华的名利诱惑。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正直和仁爱的态度与人相处。
在华通社吸纳的特邀编委团队中,十之八九都是多年新闻媒体从业者,可见张总编对媒体的情结很深,他说:媒体人是有情怀和理想的,他对媒体人的偏爱也从未更改。从2013年起就开始筹划,直到2016年才以“新闻为本、传播中国”为理念创办了华通社(华通社全媒体中心)。他先后从事于人民网、中国网、环球网等国家重点媒体单位。也正是这些早年工作经历,使得张总编积累了大量传媒人脉资源,练就了一身整合媒介平台的能力,华通社旨在帮助相关机构快速进入互联网媒介时代,打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媒介传播产品和服务,传播正能量,营造繁荣的全媒体生态。
华通社广泛联络中国各地政府、商会、企业,构建国际化、规模化、常态化的新闻媒介交流平台,推动传媒事业整体崛起。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句话是华通社全媒体中心文化中的一条主要宗旨,也是张子敬总编的一个重要行事法则。采访中张总编向笔者透露,鉴于当今传媒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博弈中越来越趋向融合,构成了信息时代的立体化传播体系。为拓展生存空间,延伸品牌效应,很多传统媒体开始尝试由分散到集中,进军融媒体,整合资源,实现集团化。集团化尽管实现了媒体资源总量的增长,但目前很多媒体的集团化还处于较低层次,只是对各种资源做简单的物理叠加,并没有做到新闻生产的集约精细化,从而产生出裂变效应并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此外,张总编还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媒体快步发展的时代,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摄像机,人人都像是舆论传播者。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如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论新闻信息、个人发表自我观点。自媒体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紧迫局势下,传统媒体更要目光波及整个媒介传播领域,从而进行资源整合,并且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对新闻生产的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建立一个集约、高效的全媒体平台。放眼全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科学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华通社也正是因此而应运而生的。
附记:笔者认为华通社的出现既是顺应了媒体行业的发展潮流, 也是当今信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必将使传媒人为之惊叹折服。华通社总编张子敬犹如一个太极拳手,在关键时刻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传媒行业是否会因此天翻地覆现在不好推测,但是华通社必将逐步逐步变强变大,张子敬也会像他名字中所蕴含寓意一样,用谦谦君子所固有的翩翩风度舞好手中的七彩之练,在传媒世界中绽放光彩。
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一轮风云变幻,他与他的华通社将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