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十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百姓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幸福感更加强烈……当我们穿过霓虹灯派闪烁的都市,行至水阳江边,来到汪溪村,步于阡陌小道之中,虽不至于高楼林立,目之所及确已是清一色的小独楼,看着富有特色,形式各异的住房,我们不禁感叹“现在的乡村发展的真好!”
在徐书记的带领讲解下,我豁然发觉人们的生活正悄然改变,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现代化的进程不只于都市中飞速推进,它更于乡村中悄然体现,在这绿树掩映的道路上,在瓜果丰收的菜园中,在午后闲谈的话语声中便展现了民生福祉。
“文明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当把聚焦镜头拉近汪溪村,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的乡村究竟如何。印象里的茅屋泥房已被新砖新瓦的独栋小别墅替代,院前还有几亩菜园地,蔬菜瓜果花卉绿植应有尽有,行至路间,乡村气息迎面而来——野草野花随风而动,草木与泥土的芬芳萦绕鼻尖,我们也似乎能理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感受了。这里的村民热情淳朴,阿婆阿公总会好客地邀请我们尝尝自家种的蔬果,时不时地我们便会坐下来与阿公阿婆们聊上几句,听听他们的经历,使人不禁沉浸在这美好的乡村生活之中……新与旧的交替,自然与人类文明的交谈,这大概就是汪溪村的乡村之“味”。
当微风拂过,略带水汽的潮湿和清凉,我们感受到了江海的气息。在徐书记的引导下我们来到水阳江边,才发现汪溪村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如此优越。再走近一点你会发现江边的石墙上画满了红楼的素材绵延千米,回首发现汪溪村很重视文化建设。不只汪溪村,在我们后来实践的几个村落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态各异的乡村建筑、祠堂、廊桥、古庙、亭台等等村参夺目的想吐文化艺术,隐含这深邃的民间艺术和乡村文化。乡村街道的白墙、农户的外墙以至于公路旁的白墙都有着不一样的涂鸦绘画,包含了自然风光、优秀传统文化、祖训家训、家风家教以及古籍诗词等等,穿梭其中,心灵得到宁静。走在水阳江旁新建的宽阔的马路上,孩童的笑声传入耳中,书记讲2000年左右三峡移民来到这里,利用移民项目资金将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临江就是公共娱乐区,节假日还会举办节日活动,为当地村民提供娱乐的场所。此外,当地还建有“新风堂”,这里会进行婚娶丧葬,真正做到了“讲文明,树新风”。
在发展经济的路途中,汪溪村也不忘生态保护。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环委会工作机制、议事规则等。坚持超前谋划积极争取政策资金,联合滩生态修复便是其中代表。这个季节,联合滩生态修复正是一片湖光山色,而形成这碧波荡漾的湿地的水源,其实是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从尾水变绿水,联合滩生态修复不仅解决了污水排放的问题,更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来时的路上,我们注意到不少村民回来这里垂钓,悠闲自在,好不快活。
“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汪溪村给了村民们这样一个条件,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人民群众自我领导参与优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乡土文化中吸取养分和灵感,在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中生化演绎,孕育出现代与历史结合的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使得乡村焕新颜。他们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乡村振兴,文化保护事关每一个人、每一个乡村。各地政府都应该积极支持、引导、部署好乡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创新延承,如若至此,则无不人人更加热爱乡村,乐意参与家乡活动、融入乡村和家乡建设发展。而对于我们一行人,更是感叹于乡村政府的付出,顿感重任在肩。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新时代的青年能走的更远,我们的选择并不相同。但总会有人选择坚守一方土地,将这份土地的文化传承,使它旧貌换新颜。
(王汇颍、王佳音、吕明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