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滚动 > 正文

西安培华学院“三下乡”:让普通话在体验中自然扎根

    7月11日,西安培华学院“推普筑梦,童心童行”宣讲团队于暑期深入榆林市横山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新就业群体子女与留守儿童开展推普宣讲。在第五天的活动中,团队以沉浸式体验为抓手,将普通话学习融入多样实践场景,让规范语言在孩子们的动手操作、想象创作、行为养成与运动互动中自然渗透,使每一项宣讲内容都成为深化语言感知、联结成长需求的生动载体。

在活字体验中,用普通话触摸文字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邓悦在进行活字印刷术宣讲    朱晨曦摄.JPG

(图为团队成员邓悦在进行活字印刷术宣讲    朱晨曦摄)

团队成员在党群服务中心宣讲,引导孩子们在模仿活字印刷术的过程中,通过观看视频和聆听普通话的清晰指导,孩子们可以逐步认识汉字的形态和意义。从最初的分辨每一个笔画开始,到深入理解反字的刻制逻辑,规范而详细的语音讲解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知到汉字的韵律和美感。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不仅能够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种将传统技艺与普通话学习相联结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用标准语音解读文化符号,既是对文明传承的认知,也是推广普通话与文化理解融合的有效路径,使语言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

在绘画创作中,借普通话串联想象与表达

图为团队成员任胤桦与学生用普通话交流自己的想法  朱晨曦摄.JPG

(图为团队成员任胤桦与学生用普通话交流自己的想法  朱晨曦摄)

带着对多样化课程的好奇,团队在宣讲中带着孩子们,在普通话的引导下走进森林、游乐园的想象世界,从认识动物特征到描述双层公交车的形态,规范语言帮助他们梳理画面逻辑。通过使用普通话来串联起观察和创作的过程,孩子们能够在感知语音节奏的同时,学会用清晰而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和传递他们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这种做法还生动地体现了将推广普通话与培育想象力相结合的理念。普通话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成为了一座连接现实世界与孩子们丰富想象之间的桥梁,使得孩子们能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秩序感知中,以普通话传递行为准则

图为团队成员曹宇繁为同学宣讲“排队”的重要性   朱晨曦摄.JPG

(图为团队成员曹宇繁为同学宣讲“排队”的重要性   朱晨曦摄)

在团队成员的宣讲中,通过普通话的明确指引,让孩子们理解“排队”“礼貌”的内涵。从“请按顺序”的简单指令到“主动礼让”的具体示范,规范的语音不仅让行为准则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这种将道德规范与普通话学习紧密衔接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感知语言准确性的同时,也能够内化文明素养。通过这种教育方法,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正确发音和表达,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如何礼貌待人、如何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这样的教育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既有文化素养又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知行合一是推广普通话与品格培育结合的重要实践,使语言成为传递良好美德的媒介。

在体育运动中,凭普通话共同协作与成长

图为团队成员在为学生讲解踢毽子的技巧   朱晨曦摄.JPG

(图为团队成员在为学生讲解踢毽子的技巧   朱晨曦摄)

宣讲中,孩子们在普通话的引导下学习踢毽子,团队成员在旁指导辅助,从“抬腿”这个动作的讲解开始,详细说明如何正确地发力,再到“加油”和“注意”这些互动词汇的使用,规范的语音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互动获得成长,确保每一个动作都能与节奏完美配合。通过精确的指令和积极的鼓励,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动作要领,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还能增强团队之间的默契,使得整个过程更加流畅和高效。这种在运动中自然运用普通话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感知语言实用性的同时,体会团队协作的意义,是推广普通话与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的鲜活路径,使语言成为协调行动、凝聚活力的工具。

此次宣讲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让孩子们在触摸文化、拓展思维、培育美德、提升协作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推广普通话的多重意义。每一项互动都是推广普通话与成长需求的有机融合,不仅让孩子们提升了语言感知能力,更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认知与实践的重要桥梁,为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胡煜婵)

编辑:Arra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