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七十六周年华诞的重要历史时刻,一场以数字技术重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盛宴正式拉开帷幕。
2025年10月16日,“非遗焕新彩·设计颂华章:献礼建国七十六周年——2025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播暨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展”在线上启动。展览主视觉形象由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彭雨田老师全权负责设计,这不仅是一次高校设计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年轻一代以创新设计践行文化自信、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生动实践。

大赛规模空前,彰显非遗创新蓬勃生机
本届华韵奖大赛已圆满收官,其规模与影响力创下新高。大赛共收到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伦敦艺术学院等全球高校的6570件有效参赛作品,覆盖非命题赛道、宠物公益专项赛及工匠精神专项赛道。参赛者们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动态皮影、交互剪纸、数字纹样、沉浸式叙事等前沿数字手段,让古老技艺在虚拟空间中焕发全新生命力,充分展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大赛由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展秘书处牵头,联合比利时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湖南雨花非遗馆等三十余家国内外高校与专业机构共同举办。其高规格的评审团阵容,包括欧盟教育文化发展中心、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等全球顶尖机构的专家学者,确保了赛事评审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值得一提的是,经组委会推荐的优秀作品已成功入选世界五大国际海报展等国际顶级赛事,标志着中国非遗正通过Z世代的创意,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
权威机构与专家阵容,构筑高水平学术平台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一个庞大而专业的组织与学术支持体系。欧洲指定合作指导单位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与学术指导战略合作单位中韩创意设计协会(CKIDA)为大赛注入了国际视野。主办单位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展秘书处与湖南长沙壹零壹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统筹全局,联合赣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雨花非遗馆等数十家协办单位,以及遍布全国的支持单位,共同构筑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强大的评审与顾问团队。专家委员会汇聚了来自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央美术学院、苏州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院校的院长、教授及学科带头人,如名誉主席赵建纲、专家顾问姜竹松、罗春辉、刘雨萱等。行业领域则涵盖了高级工程师、国家级设计专家、协会负责人等,如管峰、林凡、詹少伟等,确保了评审在学术与产业层面的双重高度。
非遗传承的维度同样星光熠熠。国家级非遗“夏氏丹药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夏文沙、国家级非遗“蜡染技艺”传承人张世秀,以及多位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成员汪虹宇、淮阳布老虎非遗传承人张怀霞等受聘为非遗顾问,他们的参与为创新设计注入了纯正的传统基因与匠心精神。
学术委员会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教授李赐生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常务委员则由湖南大学设计学院余从刚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陈慰平副教授、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袁朝辉教授等众多活跃在教学与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者、设计师共同担任,为大赛的学术水准与创新导向提供了核心保障。
线上展播持续更新,打造永不落幕的创新舞台
本次展览采用线上展播模式,将通过“华韵奖设计大赛”官方微信公众号,以系列主题推文的形式,分批次、有重点地呈现获奖作品。这种形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允许公众随时驻足,反复品味,如同订阅一本持续更新的线上创意杂志。
展播将设立“视觉设计专辑”、“工业设计专辑”、“传统美术专辑”等多个线上展厅,系统展示青年学子们如何将苗绣的精致、青花的淡雅等传统美学符号,解构成现代设计语言,并融入触手可及的文创概念与交互体验中。主办方鼓励观众在每一期推文下留言互动,为欣赏的作品点赞,让公众的反馈成为激励创作者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六周年的历史节点,2025华韵奖的成功举办与此次线上展播的启动,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集体宣言。它充分证明,在年轻创意与数字技术的共同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自信,走向未来,影响世界。共同见证这场传统与未来交相辉映的数字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