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教育集团语文大学科组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初、高贯通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由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教育集团语文大学科负责人谭金玲老师主持,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三个学段不同校区的语文教师,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实验学校、樱花园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及来自山西长治跟岗学习的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观摩古诗词教学研究课,并就如何推进语文素养的贯通培养展开深度对话。
一堂课,串联语文脉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本节研究课授课教师——初中部闫萍老师以学生小学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导入,引导学生对比辛弃疾笔下的田园生活与咏史豪情,自然地建立起学生对咏史怀古题材诗词的整体感知。
整堂课以“如何读懂咏史怀古诗”为主线,借助“析标题”“抓意象”“解典故”“知人论世”“炼字品情”等方法,同学们小组合作,自主选择角度揣摩词情,并在分享中融入朗读,真正实现了“以声传情、以读促悟”。
在充分理解本词的基础上,课堂进一步设置了知识迁移环节——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读方法,尝试鉴赏高中阶段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环节不仅检验了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更让他们亲身体验了从初中到高中古诗词学习的思维进阶,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纵向贯通。
“我们不仅要教学生读懂这一首词,更要让他们带着方法走向更广阔的古诗世界。”闫老师在说课中谈到,这节课在设计上注重“迁移”——既迁移小学阶段的古诗词积累,也衔接高中阶段对独立鉴赏与思辨能力的要求,实现了从导入迁移、方法积累到自主探究、课外拓展的完整闭环。
一次教研,共话贯通逻辑
在评课环节,小、初、高三学段教师代表分别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本节研究课进行评课,展现了贯通培养理念下的专业对话与思维碰撞。
小学部教师代表麻阳智老师认为本节课在学段衔接方面的设计非常巧妙。麻老师指出,以小学阶段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导入新课,不仅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更在内容对比中自然引出了初中阶段的学习重点。这种设计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为小初平稳过渡提供了良好示范。
初中部教师代表任倩老师着重分析了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与突破。任老师指出本节课的三个亮点——朗读设计、迁移运用、典故解读。课堂围绕“读懂咏史怀古诗”这一核心任务,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自主完成诗歌的解读,在处理“用典”这一教学难点时,通过对用孙权典故的原因的剖析,将典故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古今对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借古讽今的创作意图。
高中部语文特级教师高传利副校长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高度肯定了闫萍老师的课堂——“这节课注重诵读、注重鉴赏、注重方法的指引,是一节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他强调,小初高贯通培养应有清晰定位:小学重在“感知激趣”,主要通过单篇阅读带领孩子感受诗词意境;初中重在“方法运用”,主要通过群文阅读探究情感内涵;高中则要上升到“思维提升”,通过专题阅读深化文化理解。高老师高屋建瓴地为语文学科小初高贯通教研提供新的思路——各学段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针对同一专题分别讲课或说课,突出学段特点,共研贯通教学。
教育是场接力赛,语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一场需要小、初、高三个学段协同合作的马拉松。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教育集团的这次教研活动,不仅展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更体现了教育工作者们在贯通培养道路上的坚实步伐。在这样的研讨氛围中,集团语文教学必将迎来更加生机勃勃的春天,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持续的诗意浸润中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怀的人。(王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