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滚动 > 正文

“传奇”与“传承”:易地茅台成功之父郑光先的璀璨人生

在中国白酒的浩瀚星空中,光先烧坊是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明星。它并非源于百年前的古老作坊,而是诞生于一个宏伟的国家使命,凝结着一代酿酒人的智慧与心血。提及光先烧坊的诞生,有一个名字我们无法绕过,那便是被誉为“易地茅台成功之父”的郑光先。

他的一生,与“茅台”紧密相连,谱写了一段从茅台到光先烧坊的传奇佳话。

\

1930年10月,郑光先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辖的桐梓县花秋镇。郑光先,自幼深受父亲郑丙成老人及郑氏祖训的熏陶,优良的家训,温润的亲情,使郑光先从小聪慧过人,青少年时期阅读广泛,博闻强识,学习成绩优异,且为人处世严谨认真。使其习得多种优良品质,最终能成大事者。

1949年,桐梓解放,郑光先在父亲的支持下参加了土改工作队,表现出色。随后,他进入“革命大学”深造,精通数学,毕业后又考上了银行干校。

\

1950-1958年,他先后担任仁怀县“北三区”营业所主任、仁怀县银行副行长、行长以及商业局局长等职务。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领导才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为他日后在白酒行业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

1958年,年仅28岁的郑光先被调到茅台酒厂任厂长兼党委书记。他怀揣着满腔热血和抱负,决心要在白酒行业闯出一片天地。他重用了一批有才华的技术人员,如郑义兴、郑银安、郑永福等,共同为茅台酒的发展贡献力量。

\

1965年,因为政治原因,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白酒生产的各个环节,他主动请缨到一线生产车间工作。他制曲、烤酒、背糟子、上甑、摊凉,亲身经历了酿酒的所有工序。这段经历让他对白酒生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为他日后在白酒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

1975年,郑光先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次重要机遇。他被调任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与杨仁勉、张支云等茅台酒厂的技术骨干一道,开启了被誉为当时酒业“壹号工程”的“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面对交通不便、经费不足以及试验基地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郑光先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们结合试验基地的具体气候环境进行精细化调整,成功酿造出了与茅台酒一样的高品质酱酒。

\

1981年,郑光先负责的易地试验厂,迎来了最珍贵的客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茅台酒易地试验”的最高领导人方毅的莅临。方毅副总理在品尝试制酒后指出“茅台酒发展大有希望,试验工作要继续搞下去。并强调要发 挥技术优势,以生产扶持科研”。

\

1985年,经过由白酒泰斗周恒刚领衔,严东生、方心芳、季克良、严东生、方心芳等二十多位全国知名专家严格评审,易地试验酒获得了93.2的高分,与茅台酒(95.2)仅2分之差,并评“基本具有茅台酒资格”,“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这一评定宣布,全国哗然,易地试验成功!

\

1985年12月,时任国务院方毅副总理亲自接见,并题词庆祝易地试验成功;

\

1993年,这一年,郑光先光荣退休了,但他还在继续为酱酒事业做贡献,他与子郑先强创立了“光先烧坊”,这一阶段,他除了关注“先光烧坊”的技术传承和管理外,他还无偿为贵州酒厂提供技术支持,培养技术人才,他兢兢业业在他的有生之年将自己积累一生的宝贵的酿酒技术传给年轻一代。

\

光先烧坊生产基地贵州郑翁酒业(前身为遵义郑翁酒业)位于茅台镇核心产区,郑光先与子郑先强创建于1993年,酒厂历经30余年的深耕与发展,已从初创走向壮大。现总占地面积35000余平方米,拥有2个酿酒基地,窖池190余口,并构建了完善的生产体系,涵盖生产车间、勾调车间、包装车间、品鉴展示区、化验室及酒窖,产储销一体化设施。凭借雄厚实力,酒厂年产优质基酒2000余吨,基酒、老酒储能达万吨。

\

2005年,郑光先逝世,其子郑先强接棒传承易地试验成功密码。

郑先强:“易地试验”成果传承人、遵义市白酒行业商会会长、国家一级酿酒师、遵义市白酒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

现在由他执掌的光先烧坊,正是这份使命的具象落地。烧坊名字致敬父志,根基更依托于郑光先先生“茅台易地试验成功”的珍贵科学成果——要知道,这场历时十年的试验,不仅验证了酱酒酿造的科学逻辑,更积累了无数关于“茅香”的核心技术。光先烧坊承袭这份遗产,将郑老先生毕生积累的技艺奉为灵魂,尤其精准掌握了酱酒“茅香”的风味密码,让经典口感得以复刻。

编辑:Arra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