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滚动 > 正文

以一把手术刀丈量世界 ——专访“2024年度国际微创外科技术卓越人物奖”获得者周飙寰

“我始终记得第一次在手术台上帮主刀医生吸引出血点时,手是抖的。那时候还不知道‘术野清晰’这四个字意味着什么。”

当记者采访周飙寰时,他刚结束一场手术,白袍未褪,语气却格外温和。他并不是我们习惯理解的“获奖型人物”——没有头衔堆叠,也并未时常活跃在大众视野;但2024年,他却被评为“全球创新贡献奖·国际微创外科技术卓越人物”,成为首位以住院医师身份获得该奖的中国医生。

“那天通知我得奖,我甚至没空回复邮件,当时在做急诊手术。”他笑着说。

周飙寰不是从名校附属医院起步的“典型天之骄子”。他真正开始职业之路,是2016年,在广东清远市人民医院当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那时他每天在一间间普通病房里轮转、跟着前辈做术前评估、术后交班、书写病历。在采访中,他坦言:“那段时间技术没怎么提升,但人被磨了下来。我开始明白,医生不是治病,是管理变化。”

这句话,在他之后的职业旅程里,有了更具象的表达。

2017年,他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攻读医学博士。与众不同的是,他并未把这段海外经历作为“荣誉背景”,而是当作“对手术以外问题的第一次追问”。在亚琛,他接触到欧洲医院对手术路径、术后追踪系统的严密控制机制。每天手术后还有复盘会议,出错点要被团队分析。“德国人的严谨让我理解了‘系统思维’在医学里的力量。”

回国之后,他没有选择直接留在大城市,而是再次走向病人多、节奏快、资源紧张的福建省立医院。在那里,他协助手术、管理胃肠肿瘤患者、处理并发症,积累了大量手术经验。虽然压力大到他一度考虑是否坚持临床,但回头看,那些凌晨时还在整理术后患者资料的日子,成了他后来提出“微创路径数字化评估模型”设想的底层原型。

真正意义上的“角色转换”,发生在2022年。他加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参与术前方案讨论、术中流程设计、术后教学文书整理。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不只是参与者,而开始在团队中扮演“设计者”的角色。他提倡改良的一项结直肠癌NOSES手术路径,后来在院内被纳入教学案例。

或许也正因为这种“从最底层走起、又逐步设计体系”的经历,让他的技术思维具备罕见的“复现意识”——即每一个技术方案都要可以被别人理解、操作、推广。这一理念,也贯穿到他2023年被聘为艾斯博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之后主持的“微创术式智能评估路径”研究中。

“手术不是个人绝技,而是可以被系统标准化的临床技术。”他反复强调。

这个理念,也成为他获得“2024年度国际微创外科技术卓越人物奖”的关键理由之一。在全球遴选说明中,评委会写道:“周飙寰博士不仅优化了操作,更优化了授人‘渔’。”——这是对一位术者向术式治理者身份跨越的最高赞誉。

这几年,周飙寰还频繁参与国内评审活动,担任“华南微创肛肠外科技术与应用创新论坛暨技能大赛”及“微创外科治疗创新与临床应用成果评审会”等会议的评审专家。他对青年医生的点评,常常从“术式逻辑”而非“炫技能力”切入,他关心一个手术方案是否被理解、是否可被复制、是否能在县级医院有效执行。这让他在行业中赢得了“讲逻辑胜过讲技术”的评价。

我们采访尾声时,他低头看了眼手机,是院内会诊提醒。他站起身,没急着走,转过头认真地说:“我一直希望,等我五六十岁的时候,哪怕我不再主刀了,但我做过的这些术式、流程、思路,还能被年轻医生沿用下去。”

这或许正是“杰出”且最有温度的表达方式: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耀眼,而是成为别人继续前行时,脚下那块结实的台阶。(黄婧文)

编辑:Arra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