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至6日,联合国第二届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峰会在卡塔尔多哈举行,30余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00余位部长级代表出席。联合国特邀观察员、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全睿娴女士参加本次峰会相关活动。

本次峰会以“弥合差距,重振承诺,加速行动”为主题,是30年前丹麦哥本哈根首届峰会后,全球社会发展领域最高级别政府间会议。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届联合国会议召开的特殊时机,举办第二届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峰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其核心宗旨包括三点:一是聚焦社会发展核心价值,推动各国协同应对多重危机下的社会挑战;二是重振全球对社会发展的共同承诺,强化国际合作共识;三是为2016年启动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助力消除贫困、促进平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落地,并通过了《多哈政治宣言》。
30年来,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包容发展。中国还积极同其他国家分享减贫和发展经验,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本次会议为全球对话与合作行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平台,让来自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学术机构和联合国系统的领导人就社会发展问题在最高层次进行交流,确保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让任何人掉队。
全球领导人此次峰会通过的《多哈政治宣言》,体现了各国政府共同的承诺:消除贫困、创造体面工作、消除歧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并维护人权,提出“发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人民的权利;社会发展不仅是道德责任,更是实现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峰会期间,多数国家首脑在发言中不断提到气候变化对本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建议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列入联合国的日常议程。“

全睿娴(左四)参加2019北京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学术主席团圆桌会议
全睿娴多年来积极投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早在2014年她发表《浅谈雾霾成因及应对治理的措施和建议》学术文章,为锁定雾霾“真凶”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指明方向。2015年她发表《气候异常变化原因初探 应对措施和建议》论文,所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民生为本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研究思路和价值取向,对业界产生积极影响。在2019北京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学术主席团圆桌会议上,全睿娴作《重视自然灾害的防治能有效降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题发言,指出地震、雾霾、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等自然环境,影响着世界人口、城市规模以及经济发展实力,提出各国应加强节能减排顶层设计,通过制定严格措施等,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开采、消耗和依赖,进一步放缓对地球结构的破坏速度,并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投入和开发利用。与此同时,减少硬化地面建设面积,加大绿化建设力度,使绿色植被有效转换空气中和地表中的污染物,从而实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近年来,我国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基础上,加紧制定发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等文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全睿娴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在地球运行规律研究和地震预测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通过潜心阅览中外地震预测科学前沿资料、深入对比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球变化存在的特定关系、建立推演模型及数据演算方式等,全睿娴形成了创新性地震预测理论和实践方法,并由此建立“新地震学说”。新地震学说及观云测震的技术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云图数据共享、地震预测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全球防震减灾经验互鉴。
在涉猎社会科学研究层面,全睿娴提出建立健全人口统计专业化和精细化机制,统计方式“按老、中、青、少、幼不同年龄阶层人口分类统计”“按文化程度专业技能人口分类统计”“按家庭数量、家庭人口、家庭结构及婚育状况分类统计”“按固定人口和流动人口分类统计””按进出国人口分类统计”等。这为我国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提供了方法思路。
围绕人口生育持续走低、许多家庭存在育儿压力的现实问题,全睿娴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早在2017年就发表《幼有所育新构思》研究成果,提出持续推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强调整合社会人力资源以缓解家庭育儿压力。她的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尤其在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及推动托幼一体化方面具有前瞻性。
基于全睿娴在应对气候异常变化、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以及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的重要建树,她于2020年11月荣获第三十二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