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稳定运行带来不小挑战。如短时强降水、突发大风等天气过程,可能影响列车调度、站台安全乃至乘客出行体验。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气象技术提升轨交系统的应对能力,成为行业关注的方向之一。
据悉,在2025年举办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墨迹天气展示了其面向轨道交通场景的气象服务方案。该方案尝试通过融合卫星、雷达及地面观测等多源数据,构建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1公里的网格化监测体系,并以约6分钟一次的频率更新数据,试图对轨道沿线的天气变化进行较细粒度的跟踪。例如,系统可对高架段的瞬时风力变化或出入口周边的积水风险进行动态提示,为运营方提供参考信息。

除监测外,这个方案还尝试建立从数据感知到信息传递的响应流程。当某些气象指标达到预设条件时,系统可通过多种方式将相关信息推送至调度端。此外,方案引入了数据分析与算法模型,在台风等复杂天气过程中,结合历史气象与运营记录,生成如列车运行调整建议、重点区域巡查提示等内容,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判断。
目前,墨迹天气的这一服务已在部分城市的地铁系统中开展试点应用。例如,在华北某城市,夏季短时强降雨曾多次影响地铁正常运行。引入相关气象服务后,运营单位可根据天气趋势提前安排人员与物资,减少因突发降水带来的调度压力。在华南某台风多发地区,当地地铁也在台风季参考该系统的风雨预测信息,优化应急准备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气象服务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不同城市地理环境、线路结构和管理机制存在差异,实际效果需结合具体场景评估。
墨迹天气作为提供气象数据服务的企业之一,其方案代表了当前气象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融合的一种尝试方向。对于普通民众,理解天气对公共交通的影响,以及相关技术如何辅助决策,有助于更理性看待极端天气下的出行安排。而对行业来说,如何将气象信息有效嵌入运营管理体系,仍是值得持续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