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滚动 > 正文

五粮液集团董事长李曙光:建议降低白酒出口关税

\

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董事长李曙光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

■本报两会报道组 张志伟 左永刚

“与近年来我国在世界上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影响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白酒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比较小。” 近日,在四川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董事长李曙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称。为了推动白酒行业国际化,李曙光提交了《关于推动中国白酒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建议》的议案。

中国白酒国际化

存在三大问题

据悉,2017年,白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饮料产业的32.1%、利润总额的51%。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中国白酒的价值创造已超过威士忌,成为世界烈酒中价值创造最高的类别。有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白酒产量占全球烈性酒产量的比例接近40%,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却不到8%,且主要消费群体仍集中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远未进入世界主流消费圈和文化圈。

“总体来讲,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与中国国际地位不匹配,急需‘走出去’,但‘走出去’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白酒作为中国文化中最独特、最鲜明的符号之一,完全可以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友好往来、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白酒参与世界酒业竞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李曙光称,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一是技术标准问题。白酒是中国独有的烈性酒品种,技术体系一直局限在中国国内,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这始终制约着中国白酒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二是政策法律问题。世界各国关于烈性酒管理的政策法律差别很大,各进口国按照本国法规将中国白酒归类于不同品类酒精饮料,执行不同的进口检验和关税标准,这导致中国白酒的出口成本较高,削弱了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文化融合问题。酒类是文化属性很强的商品,文化差异使得国外的主流消费群体对中国白酒不易认知和接受。与此同时,中国白酒和白酒文化在国际化表达和传播上亟待由中国思维、中国语言向国际思维、国际语言转变,要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来讲好中国白酒的文化故事。

白酒业走向国际化

需要四方面支持

李曙光称,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白酒参与世界酒业竞争、培育世界一流酒业企业,亟需得到国家和政策支持。李曙光建议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推进中国白酒的国际化。一是做好中国白酒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把中国白酒的国际化发展融入到扩大中国对外交流,以及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总体战略之中。建议借鉴法国、韩国、日本等从国家层面对本国“国货”的国际化推介经验,积极通过对外交流,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白酒,喜欢中国白酒;二是加强与国外酒类监管部门的沟通交流。建议在中国海关酒类《出口商品海关编码列表》中增加“中国白酒”品类,同时对接国外相关部门,明确中国白酒作为单独的品类;三是加强国际贸易协调,降低白酒出口面临的高关税问题。2002年以来,我国已大幅下调进口葡萄酒关税,而中国白酒目前在出口国依然面临较高关税,导致零售价格过高。四是建议在中国白酒企业国际并购过程中,给予政策指导和支持。包括五粮液在内的中国白酒企业都在国际市场上对洋酒企业、葡萄酒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战略性并购。在这方面迫切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指导。

据记者了解,五粮液是以酒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和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与全国的发展形势一样,过去一年五粮液也实现了稳中有进的新发展。2017年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02.2亿元,利润总额143亿元,好于预期,也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李曙光表示,五粮液集团正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集团公司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转型,持续瘦身健体,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加快“1+5”产业布局,在聚焦主业做强主业的同时,按照“三去一降一补”的思路,做好加减法,打造新优势,充分实现国有资本高效流动、有序进退,优化发展大机械、大物流、大包装、大金融、大健康等多元产业,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