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滚动 > 正文

今日话题丨公司规定“办喜事不得宴请同事”,网友为何纷纷叫好

\

要点 | 速读

1公司的规定,让员工免去了随礼这件麻烦事,网友自然支持。

2过去,随礼是原始的互济互助,现在却成了人情灾难。

3在礼金成了很多人沉重负担的时候,随礼文化更显糟粕。

文 | 刘文昭

今天,山西一酒店员工曝光了公司的新规定:乔迁新居、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购买新车等喜事不得宴请本单位同事,否则罚款2000元。员工本意是抱怨公司多管闲事,没想到众多网友支持公司——“真希望我们单位也出这么一条规定”。

规定给了员工一个不随礼的好“借口”

酒店新规引发关注后,酒店公关部门做出了回应——虽然乔迁新居、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购买新车等喜事不得宴请本单位同事,但结婚、父母离世可以邀请同事,“并非不人性地禁止一切宴请”。

不过从网友一边倒的支持看,就算是酒店禁止结婚邀请同事,支持酒店的网友还会占多数。

\

网友评论截图

网友的心情也很好理解,结婚、乔迁新居、孩子满月、老人过寿等等,是很多人依然在意的事情,喜欢搞个仪式。别人请你,总是要去,就算人不到,心意也要到。

随多少,也要费一番心思。给的太多,自己吃不消;给的太少,别人会记着。领导家里有了喜事,你打算随500,突然有人说要给1000块,你也只能往红包里多加500。就算是普通同事,现在再随一两百几乎是等于骂人,有网友曾抱怨,“同事结婚,我随了200份子钱后被各种刁难”。

\

如果是在包分配的年代,一个人一辈子就在一个单位不挪窝,那多随少随一点问题不大。毕竟,婚丧嫁娶家家都有,你随出去的,以后还能收回来。

现在,一个人一两年换个工作很正常,以前的同事以后可能不再联系,这种情况下,随多少就更让人困恼了。

公司直接规定,各类喜事不得宴请本单位同事,否则罚款。有了喜事的人自然不好意思邀请别人赴宴,不用赴宴自然也不用随礼。一件麻烦事就这样被化解,网友当然支持。

过去随礼是互助,现在却成了人情负担

有学者考证,“份子”也写作“分子”,是一个老词,打从明代中叶开始就流行,到了清代,随份子的风气更盛。

《儒林外史》通篇眼花缭乱尽是“凑份子”“派份子”“出份子”。例如第二十七回道:“归姑爷也来行人情,出份子”。全书有十个章回不止一次出现“份子”,有的章回出现四五次。

随份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在农耕时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盖房子、娶媳妇是大事,仅靠一家一户难以完成,形成了凑份子的模式,每户人家都出点儿钱,帮助这户人家渡过难关,这是一种原始的互济互助的形式。

过去,随份子就让人们痛苦,老舍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描述过家里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情景。现在,水涨船高的份子钱更成了很多人的灾难。

对于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来说,一个月本就剩不下多少钱,一次随礼500。如果还要去参加婚礼,路费加上礼金就要上千。参加婚礼多的时候,一个月剩不下多少钱,甚至要压缩基本消费,很寻常。

份子钱对低收入群体来说,压力更大。根据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国家庭的人情支出,占总收入比22.1%,但若以家庭为单位,按照年收入高低进行分组,就有点吓人了:收入水平处于最低的25%的城市家庭,人情支出占总收入的45.1%。

\

为何收入低的家庭,会有这么大比例的人情支出?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认为,婚姻市场的竞争对于收入低的家庭尤其激烈。低收入家庭,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声誉。

为了营造好口碑,维护与邻里亲朋的关系,这部分家庭不得不咬紧牙关支付高额的人情费用,否则会遭到严厉的制裁,而并不是指望这笔钱到时候全部收回来,用于嫁娶。

随礼这种传统文化,会不会消失?

近年来,因为随礼亲人反目,朋友闹翻的新闻不绝于耳。但还是有人为随礼辩护,他们认为这种文化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人情练达即文章”,随礼也是对自己交际能力的锻炼。

如前文所说,在农耕社会,人们需要互助,才产生了随礼文化。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更加独立,身边也有了现代的金融系统,不是离了熟人就办不成喜事。

\

在礼金成了很多人沉重负担的时候,随礼文化更显糟粕。

但每种文化都有独特的生命力,如果这一文化背后还涉及现实利益——你父母随出去的钱,你随出去的钱,总需要一个名目才能收回来,它就更难消失。

不过,现在国内的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互免礼金,旅行结婚,还有人颇有“欧美范”,不收礼金,在发婚礼请帖的时候,同时附上“新婚礼物愿望清单”,列出一些他们新生活所需的用品,让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按能力所及选择赠送。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随礼麻烦,更愿意选择其他方式送祝福,随礼文化逐步淡化,进而消失,也并非没有可能。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