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场硬仗。通过三年多来的不懈努力,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进入到以做好后续扶持为重点的新阶段。4月11日至12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召开,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胡春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后续扶持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为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推动各地区主动适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阶段性变化,统筹各类帮扶政策和工作力量支持后续扶持发展,现将贵州、湖南、四川、云南、甘肃5省后续扶持经验做法进行推介,供各地区参考。
多措并举 强化扶持
甘肃省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
“后半篇文章”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贫工作现场会
经验交流之五
图为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集中安置点全景
甘肃省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按照“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工作理念,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和后续扶持措施落实。截至目前,已完成搬迁39.69万人,实现脱贫26.7万人。
图为广河县三甲集镇搬迁群众开展拉面技能培训
加大资金投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018年,甘肃省整合资金125亿元,为包括易地搬迁群众在内的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了人均5000元、户均2万元的到户产业发展资金,推进后续产业发展。一是对依山就势就近搬迁,继续耕种原有土地、主要从事种养业的农户,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扶贫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油橄榄、花椒、茶叶、百合、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如,平凉市静宁县侯山安置点帮助搬迁群众人均发展2亩果园,户均年增收约6000元。二是对利用国有农林场和新开垦土地作为安置用地,整乡大规模集中搬迁的群众,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如,武威市古浪县将3.6万南部山区贫困群众集中安置在黄花滩,组织群众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搬迁群众收入显著提高。三是对依托乡村旅游景区安置的搬迁户,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点,提高搬迁户经营性收入。如,甘南州临潭县依托冶力关大景区,将八角乡牙扎村打造为乡村示范村,103户搬迁群众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户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
图为东乡县贫困户在扶贫车间观看十九大会议
创新工作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是学习借鉴贵州省先进经验,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通过构建股改平台、产业平台、投融资平台,全面盘活农村沉睡的资金资源资产,全省共探索出50多种改革模式,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如,甘南州夏河县筹措1800万元,按照“农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为1290名搬迁群众在雪顿公司入股,公司每年给入股搬迁群众分红1000元以上。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去年全省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862个,实现每个贫困村2个以上合作社全覆盖,深度贫困县和“两州一县”新组建合作社每个补助10万元,其他县新组建合作社每个补助7万元。对获得资金扶持的合作社,要求必须把贫困户吸收为成员,进行股份合作经营,扶持资金形成的资产由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并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有力地带动了群众增收。三是将光伏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紧密结合,去年全省实施的31万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主要安排在易地搬迁任务重的深度贫困县,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村250个、贫困户9554户,既为群众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又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四是着力构建和完善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推进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对接东部对口帮扶省市与我省贫困县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优先考虑5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需要,帮助贫困乡村建成果蔬保鲜库701座,购置厢式冷藏车158辆。
图为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万头牛场
拓宽就业渠道,兜牢群众民生底线。一是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广临夏州积石山县“两户见面会”做法,让已经脱贫的群众现身说法,讲述搬迁故事,交流脱贫经验,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劳动技能,激发内生动力。二是强化就业信息服务,通过政府牵线搭桥,鼓励工程项目、企业和工业园区吸纳搬迁群众就业,加大东西部劳务协作对接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三是多渠道开发公路养护员、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搬迁群众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户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四是大力扶持发展扶贫车间,出台财政奖补、金融支持、土地优惠等政策,通过引进企业援助办、扶持创业能人办、依托资源组团办等方式,在5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五是加强搬迁新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搬迁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同步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使群众尽快适应搬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