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格力电器紧急申请临时停牌,原因是“股权变更事项拟发生重大进展”。随后,格力发布公告称,格力集团与珠海明骏已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最终,高瓴资本以417亿元拿下格力15%股权。
历时八个月,董明珠和张磊终“尘埃落定”。
在媒体眼中,这位个人财富达到了220亿元的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有些低调。偶尔步入聚光灯下,一半时间谈的都是“树人”理念。
此次控股格力电器成功,让张磊这个名字,在资本圈,又掀起了巨大“波澜”。他的成长经历以及投资逻辑,再次被放大。
“文科状元”展露经营天分
1972年,张磊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村庄。现担任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的施一公,是他的中学校友。“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步,知道要努力。”
18岁时,张磊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在没有多少人说得清资本是什么的大学期间,他是桌上摆着《资本论》,并读过至少两遍的人。
张磊的经营天分在七岁就展露了出来。当时,他家的房子位于京广铁路的火车站旁边。放暑假时,他就在车站旁排上小椅子,把自己的连环画书租给候车旅客以及散步者看。
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他扩大了自己的租书生意。1990年,邓小平南巡前两年,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腾飞之际,各种新杂志都专门登载如何快速致富以及如何到深圳等经济特区创业的故事,他大量购进此类杂志后再转手倒卖。之后又卖矿泉水、方便面以及湖南腊肠。
开学到北京时,这位经验丰富的推销员已净挣了800元人民币,比当时部分人一年的工资还多。
和创投圈出生优渥的大部分投资人不同,张磊的家境很一般。大学时,他欲出国攻读研究生,却苦于囊中羞涩。 “我向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递交入学申请的理由很简单—它们是唯一能提供奖学金的研究生院。我得到了耶鲁大学的奖学金。”
不幸的是,到了耶鲁后,他才得知自己得到的只是一年期奖学金。最后他在耶鲁投资办公室找到了一份实习生工作。
就这样,耶鲁大学的传奇人物大卫-史文森成了张磊的恩师。 作为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不仅投资业绩出色,而且为美国各大机构输送了无数优秀的人才,被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奉为教父级人物。史文森在这位真挚的学生身上看到了蕴含的巨大潜质,于是教给他各种投资技巧。
回国创立高瓴,“腾讯”为第一笔投资
畅销书《刻意练习》一书中曾提到:没有什么天生的天才,天才都是训练的产物。张磊在耶鲁时,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当其获悉企业年报是免费提供时,就向标普500的每家公司发文索要年报。“我每次都会在这些年报中,重点研究管理层讨论公司经营以及资本与股本投资回报的这部分内容,这是非常好的培训,可谓是受益匪浅。”他说。
从耶鲁毕业后,张磊就职于华盛顿的一家新兴市场对冲基金。当时,他就知道中国即将雄起,整个国家焕发勃勃生机,国内涌现了众多朝气蓬勃的创业者与高科技创业公司。2005年,张磊选择回国。
张磊回国本就自带“光环”。一回到国内,史文森就从耶鲁投资基金拨出2000万美元启动基金,帮助他创办高瓴资本公司,随后又追加了1000万美元。
一开始,张磊就把从耶鲁筹集的大部分基金投给了腾迅。这是他的第一笔投资,尽管他说自己当时并不看好腾讯公司的QQ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前景。
为了解腾讯公司的发展后劲,他实地调研了当地市场。那时他认为:随着用户越来越见多识广,就会摈弃QQ,转而升级换代使用其它网络服务。“但在国内,虽说并非人手一部手机或传真,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QQ号。”这是当时他投腾讯的理由,时至今日,他仍继续保有腾讯股份。
3亿投京东,一战成名
平安国金大厦,一场谈判正在艰难进行。桌子的两边是张磊和刘强东,他们的矛盾在于价格。刘强东提出融资7500万美元便足够。张磊却坚持,要投就投3亿美金,否则不投。
当时,3亿美金是一个天价数字。这一年,全中国完成募资的82支基金中,74.4%的基金规模也不过2亿美金。在找到张磊之前,37岁的刘强东正举步维艰,他正在做的自建物流系统烧钱多、见效慢,不被人所看好。
与此同时,张磊的投资举措在高瓴内部也充满反对声。当时有研究团队同事写了厚厚一沓文字材料给他,说投资京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仍然坚持。
事后复盘时,张磊表示对京东的笃定源于确信它是“亚马逊+UPS的结合体”。他有一位朋友曾问过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后者的答案是:亚马逊成立的时候,UPS已经很大了,这令他永远没法做整合供应链的管理给消费者。因此,他投资刘强东可以说是依图索骥的结果。
一年后,2011年愚人节,京东宣布拿到DST等6家机构总计15亿美元投资,估值大涨至60亿美金。以3年后京东上市计,张磊的3亿投资飙升至39亿美金。
经此一案,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高瓴“一战成名”。在投资京东之前,高瓴主要活跃在二级市场,“当时的VC/PE圈都还没听过张磊的名字”。
“一个绝杀式的亮相。”一位在行业里超过20年的投资人如此描述。
不是投资人,是资本企业家
一直以来,张磊有一条清晰可辨、始终行驶在正典之上的人生线。
很多年前,他曾在一次演讲中称,投资分为两种游戏,“一种是零和游戏,一种是蛋糕做大的游戏”,他强烈而坚决地表示,他只玩后一种游戏,“就是我的思想和资本必须创造价值”。
2017年4月28日下午,港交所刚刚收盘,代码01880.HK的百丽国际突然宣布私有化建议:要约人主要为高瓴资本和鼎晖投资,其中高瓴以57.6%的占股成为百丽控股股东。
控盘这笔涉资531亿港元的收购,是张磊亲身下场、从金融家变身为企业经营者的真正一跃。这是他过去几年已经开始扮演的角色:不是给一笔钱等着企业自己长大,而是一个影响者甚至是掌局者。
“张磊是不会满足于投资人这个身份的,他要做一个资本企业家。”一位高瓴的LP表示。
在投资行业,控股型收购的最大诱惑之一,即这是机构做大体量、提升资产管理规模的最佳路径。不止一名投资人分析,高瓴控股百丽案作为一个“现象级投资”,将直接促进高瓴的未来募资。从结果上来看,在宣告收购百丽的1年后,高瓴宣布完成了一笔106亿美金的巨额募资。这超过了KKR创下的93亿美金记录,成为亚洲最大的单支基金。此次成功控股格力,更是使高瓴的影响力,再上“台阶”。
自始至终,高瓴都以一种“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路径奔向所有人,这离不开张磊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投资理念。“我在西方学到了许多投资的技巧和法则,但中国的古典哲学给了我思想和工具”。
试图定义张磊是困难的。和很多神采熠熠的明星风投家们相比,他的形象模糊不清。很多时候,他热爱传道授业,如一名知识分子,多过于像一名商人。
不过,无论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还是商人,目前来看,张磊都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