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直到20世纪最初那几年,也就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一百多年以后,英国人才开始发现驱动蒸汽机的煤炭燃烧排放出来的煤烟与水汽化形成的雾不是同一种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烟雾”(smog)。

在过去,人们常常将煤烟和水汽的混合物笼统地称作雾。

在时人眼里,城里的雾与乡村的雾是不同的。

乡间的雾气是危险的,动植物尸体腐败产生无色有毒的瘴气,会引发疟疾。城市里的雾气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甚至具有预防污染的功能。煤烟被当做消毒剂,不仅被用来保存肉,还被用作对抗不洁空气的一种熏蒸剂。1881年,伦敦市长曾表示,疟疾曾在泰晤士河沿岸很常见,但在大工厂的烟囱竖起后,疟疾就不再侵袭周边的居民了。

患有呼吸疾病的人被建议避开乡村,与室内植物保持安全的距离,甚至吸入煤烟来中和瘴气。

雾甚至具有美学上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被雾遮蔽的景观显得神秘、庄严。印象派大师莫奈就曾颂扬雾的视觉效果,他指出,伦敦的雾可谓五光十色,“有黑色的雾、棕色的雾、黄色的雾、绿色的雾、紫色的雾”,用现代相机随便一拍,估计就是一副印象派大作。他断言,没有了雾,伦敦将不再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1934年1月林肯酒店(Fred Morley/Fox Photos / Getty Images)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1937年,伦敦白厅(Fred Morley/Fox Photos / Getty Images)

1873年,一场浓雾让伦敦瘫痪,死亡率急剧增加41%。《柳叶刀》宣称,死亡不是因为寒冷气温,而是浓雾中的化学物质引起的,雾气中满是“烟和污垢”。

人们对城市与乡间雾气的区别又有了新认识,乡村里的雾是灰色的,然而在伦敦,从郊区到市中心,物的颜色由深黄变成棕色,最后变成锈的黑色。人们发现,黄雾是煤炭的燃烧与自然的白色雾气相混合的产物,所有烧煤的城市都多雾多黑暗。

伦敦400万人,数不清的炉火把氧气转化成了二氧化碳,人们担心快被二氧化碳弄窒息了,有人甚至声称因为二氧化碳过量,浓雾天气里会感到疲倦和头痛。

臭氧被认为是一种消毒剂,有人曾把存放了8年之久的装有腐烂牛血的烧瓶暴露于臭氧中,结果作呕的气味消失了。但是,他们发现城市里臭氧很少。日光也被当做一种消毒剂,有化学家声称,日光直射能给含有细菌的溶液完全消毒,但弥漫着烟和多云的天空却抑制了这种效果。

过去人们常常把污染的空气归咎于瘴气,警告呼吸疾病患者远离乡村,现在他们则认为,对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患者来说,乡间新鲜的空气和日光是必要的。

毛姆的小说《The Pool》中,银行家劳森就因为健康原因来到南太平洋小岛上生活,与土著姑娘结婚,被戴了绿帽子以后溺死在水塘中。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伦敦皮卡迪利广场(Central Press/Hulton Archive / Getty)

英国人也不乏上纲上线的想象力。

他们认为,糟糕的空气不仅对健康,还对人的道德和行为产生了影响。

乡间常常被描述为秩序、传统、稳定的地方,城市则被描述为混乱、无根、无法无天的地方。

富人可以离开肮脏的城市,逆风迁徙,把家安在美丽的乡村,穷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年复一年地呼吸那令人窒息、弥漫着烟的空气。

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遮天蔽日的烟云的存在不仅制造了道德罪恶,还造成穷人在人种上的退化,他们身体萎缩,变成了残忍的、没有道德感的动物。与此相反的是,代表人类高尚品质的运动员、旅行家、探险家无一居住在城市的拥挤小巷里。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1935年,烟雾中的泰晤士河、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宫 (Photo: Mirrorpix)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1947年,谢菲尔德工厂的冷却塔和烟囱在排放烟雾(Photo: Mirrorpix)

英国全国烟减排协会1882年便成立,但真正对烟减排有巨大强制力的《洁净空气法案》直到1956年才出台。

煤烟减排背后有太过复杂的政治博弈,工业支持者认为工厂和洁净空气是不可兼得的,一个没有煤烟的城市也将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城市。

1937年切尔西在主场迎战查尔顿,据说当天出现了30年来最严重的大雾,比赛进行到一个小时后,场上球员甚至看不到彼此了,裁判只好提前终止比赛。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巴特拉姆在球场上

球员们纷纷返回更衣室沐浴,以洗去头发里、身上,以及鼻孔里的煤灰,这时查尔顿球员们发现门将巴特拉姆不见了。原来他们立场时并没有通知巴特拉姆,巴特拉姆根本没看到队友们离场,以为比赛还在进行中,对着漫天大雾又坚守了15分钟,还以为队友们一直压着切尔西围攻。

二战时,由于担心空袭,煤烟被当做英国城市的一道烟幕,受到鼓励。有些地方甚至蓄意制造烟雾,以遮蔽城市和工厂,简直与局座雾霾防激光武器的理论如出一辙。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1962年12月5日,雾气中的伦敦 (Photo: Mirrorpix)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1965年12月7日,披头士在曼彻斯特表演前戴着口罩 (Photo: Mirrorpix)

1952年12月5日,伦敦灾难性的一天到来。浓雾遮蔽了伦敦,能见度几乎为零,测量空气质量的仪器爆表了,一周内至少四五千人死亡。随后的几个月里,可能还有几千人因此死亡。

次日,伦敦5场足球比赛因“完全黑暗”取消,温布利球场30年来首次关闭。一家剧院里雾气太浓了,《茶花女》首演后,剧院向每个观众退还了票款。

那场大雾毒性有多强呢?一位35岁、身体健壮的伦敦警察在大雾中晕倒了,被送到医院后及时吸氧并接受休克治疗,他才捡回一条命。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1953年1月,伦敦口罩摊围满了顾客 (Photo: Mirrorpix)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1953年10月,一位伦敦医生发明的防烟口罩 (Photo: Mirrorpix)

1956年,《洁净空气法案》出台,政府要求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停止使用煤炭,以无烟煤、煤气、焦炭作为替代品。但作为替代品的煤气、焦炭,均来自煤炭,生产时依然会产生污染。

况且,熊熊燃烧的火炉总是与某种怀旧情绪联系在一起,有人说,坐在一堆煤火燃烧的火炉前,就像观看海浪在海岸上碎裂,谁愿意坐下来观看电散热器和煤气火呢?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治理雾霾,英国只是撞上了大运

1962年10月,戴着口罩的伦敦警察 (Photo: Mirrorpix)

1965年,英国在北海发现了天然气,短短几年内洁净的天然气就在全国推广普及。到了1970年代,英国已摆脱了煤烟。

若没有北海油气的发现,这一切根本不敢想象。

这个时候,英国的工业优势已经变成一种正在消逝的记忆,煤烟已经失去了它剩余的与制造业繁荣的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