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鬼吹灯里精绝古城竟真的存在!考古学家告诉你精绝国缘何消失

鬼吹灯里精绝古城竟真的存在!考古学家告诉你精绝国缘何消失

就在2016年网络季播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播出,引起了人们对精绝古城的探索,“精绝古城”是影视剧虚构的神秘之地,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众说不一,神秘传说不断。。。

“精绝古城”这个华丽丽的名字使它看起来像个虚构的玄幻世界,但你知道吗,精绝古城确有其地。

不过,《鬼吹灯》毕竟只是小说,有着太多的想象,与真实的考古有着巨大的差距。

精绝古城是一百年前令世界震惊的考古大发现,和它相关的也是考古界数一数二的无可替代的大人物。

中国考古学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重要发现更是让中断已久的尼雅(精绝古城)遗址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鬼吹灯里精绝古城竟真的存在!考古学家告诉你精绝国缘何消失

斯坦因发现尼雅遗址

谈精绝古城,我们不得不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谈起。

虽然当时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那时的中国却是全世界探险家、地理学家、考古学家最向往的地方,中国也以古代文明的再发现而闻名于世——

比如1899年,闲散的京官王懿荣得了疟疾,不得不买一些龙骨来服用,结果却意外地辩认出几个甲骨文,从而揭开了安阳殷墟的大秘密,使中国历史的纪年从公元前841年的周召共和前移了近十个世纪……

比如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由北向南穿越了罗布泊荒原,仅仅是因为将一把铁锹遗失在了营地中,便发现了一个满披流沙的遗址,遗址中有佛塔、民宅、官衙……这就是后来被世界热议的楼兰……

下一个,你猜对了,就是我们热议的新疆民丰县的尼雅了。

尼雅遗址的名称来源于我们所说的尼雅河,这条河流的名称却起源于一个更古老的名称“尼壤”(NINA)。

在维语中,民丰县城所在的绿洲一带被称作“尼雅巴扎”,意即“尼雅河上的集市”,这个名称直到现在还有人使用。

现在的尼雅遗址,如果一定要定位的话,南起北纬39°50′36″ ,东经82°43′57″,北至北纬38°02′30″ ,东经82°43′10″ ,沿尼雅河道南北方向带状展开。海拔1250米,后期的遗存有180平方公里,南北最长27公里,东西最宽处7公里,一般是三至五公里。新疆现在最小的县也有两三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县有十多万平方公里。所以遗存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当地的一个行政村。

据戴布思(Jack A.Dabbs)的《新疆探察史》记载,1889年5月,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组织的探险队,到达了中国昆仑山西北部的尼雅古国等地区,第二年(1890年)法国的考察队也到达了尼雅古国,但是这两次都没有进入尼雅遗址。

然后斯坦因来了。

鬼吹灯里精绝古城竟真的存在!考古学家告诉你精绝国缘何消失

1901年1月,匈牙利裔英国人、探险家斯坦因结束了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流域的丹丹乌里克的探险发掘后重新回到绿洲。在今天的民丰县,当时还是个小巴扎,他非常偶然地听到人们讲起不远处的沙漠里面掩埋有一处遗址,过去是繁华的城市,一场意外的风暴将其掩埋了。

当时他正在四处出高价收购各种文物。有一天,他意外得到一位磨坊主人藏有的写有佉卢文字的木板。

这或者也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斯坦因自己有非常好的古文字修养,通晓匈牙利文、德文、法文、英文、希腊文、拉丁文外,专攻古代印度语言,曾受业于印度文字学权威,在梵文、波斯文、古突厥文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这即使在今天也无人能及。

网剧中虚构的所谓“鬼洞文”其实是佉卢文,是看上去像蝌蚪一样的古文字,被称为欧洲的甲骨文。据语言学家考证,它可能是由中古印度雅利安语系的犍陀罗演变而来的。

这种文字在公元初到公元四、五世纪,主要流行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还有阿富汗境内,是当时的贵霜王国的文字。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它也消亡了,成为无人能识的文字。直到19世纪中期才有英国学者释破了这文字的奥秘。

但这种已经消亡的文字并不多见,除了在贵霜王朝的碑铭上,其它地方已经很难发现。

然而在新疆,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南缘,在楼兰和尼雅,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却分别发现了大量的佉卢文书,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敢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运气。

鬼吹灯里精绝古城竟真的存在!考古学家告诉你精绝国缘何消失

斯坦因立刻重金收购了残存的木板,并请磨坊主人担任向导急匆匆地赶往遗址。沿着尼雅河向北,几天以后,就到了废墟。

几乎没有多少意外,斯坦因就获得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满地散落的都是佉卢文木简,数量超过了当时古文字研究者所见过的所有佉卢文的总和。

而且埋在沙下的木简上的佉卢文墨迹,就像昨天刚写上的一样鲜亮。

除了佉卢文木简,还有用梵文雅语书写的一段段佛经,无数的汉文木简。还有陶器、铜镜、汉朝的钱币、铁器、玻璃、贝器、水晶珠饰、木器、漆器残片。当然还有各类织物。一些东西更是欧洲人从未见过的,比如捕鼠夹、靴熨斗……

斯坦因是这样描述这个被废弃的遗址的:

当年的文书还完好地封存在屋内,储藏室里厚积的谷子还有橙黄的颜色,房厅屋宇的门还是关着的……时间看似停止,人们仿佛刚刚离开这里。

再加上遗址周围的官署、佛寺、民居、窑址、果园、桑林、古桥、水渠、墓地等遗迹,尼雅文明曾经达到的高度毋庸置疑。

由于食品、用水不足,斯坦因被迫早早结束了这次尼雅的发掘。斯坦因离开时说,“此次再见,绝非永决!”半个月后他把这些珍贵的文物装成12大箱,迫不及待地运回伦敦。

他用尼雅河的名字给这个遗址起名为尼雅遗址。

他把自己的发现宣讲给西方,他把佉卢文书、汉简等重要文献交给沙畹等语言学家去破译。

精绝国,东西方文化的混血文明

王国维和罗振玉两人很早就注意到斯坦因从西域得到的汉简,对于他把汉简拿到英国,“神物去国,恻焉疚怀”。

后来听闻沙畹正在整理出版汉简,便辗转托求,终于在未出版时“沙君乃亟寄其手校之本以至”,两人得以分端考订,遂有《流沙坠简》问世。

在《流沙坠简序》中,王国维经过严密的考证证实,尼雅就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绿洲王国精绝。

《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离长安有八千八百二十里,住着四百八十户人家,有3360人,养着士兵五百人,有官有民,有兵有将,五脏俱全。

当时的西域三十六国,有大有小,大的人口近十万,中型的一两万,小的只有几千人。

鬼吹灯里精绝古城竟真的存在!考古学家告诉你精绝国缘何消失

精绝国是小国。但它位于丝绸之路南道,地处东西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在《后汉书西域传》中也有提到,如“出玉门,经鄯善、且末、精绝三千余里至拘弥”。

东汉末年,鄯善人征服丝绸之路南道楼兰、且末、小宛、精绝和戎卢等国,建立了西起尼雅河、东至敦煌的鄯善王国。此后,精绝成为鄯善统治下的一个州。

我们可以想象,那条从中原的洛阳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越塔里木盆地,翻越帕米尔高原,走西亚,直抵地中海沿岸的7000公里的丝路长途上,尼雅就在中段。

精绝国看起来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中原的汉字和佉卢文先后在木简上都有出现。后来的考古发现,当时的尼雅王对自己的称呼有许多种,比如称“伟大的国王”,像是波斯国的称谓,又称自己是“法的执行者”,王中之王,与印度有些类似,当然也称自己为“天子”,这个是汉朝的称谓。

有的专家认为佉卢文使用时正是佛教向外传播的重要时期,有许多佛经是用这种文字抄录的,因而随着佛教的传播在中亚广泛使用。

但非常令人吃惊的是,到了塔里木盆地,它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印迹,它如汉简一样地被使用,穿个洞用绳子进行捆扎,然后用东方特有的封印来防止泄密。

同一块木简上,有时有两颗封印,一个刻着汉文的篆字,一方雕的是西方某位神的头像。

还有犍陀罗艺术。之前大家早已知道,这种古典的艺术曾经传播到印度西北部的边缘,但在尼雅与楼兰被重新发现之前,从未料到它们会传播到遥远的新疆。

在尼雅,古希腊艺术风格的家具、健陀罗的装饰图案等,都显示了中亚、南亚甚至西亚等地的文化影响,而内地丝织物、铜器、漆器等物品,显示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东西方文化汇流而成的混血文明,形成了尼雅文化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罗布泊荒原上的楼兰、尼雅绿洲上的精绝,相距虽然几百公里,但在西汉时都是西汉王朝管辖下的两个王国,也都是当时丝绸之路上最敏感的神经,最繁华的中转站。

到东汉时,又同在一个鄯善王国的大旗之下,最后又都随鄯善国的灭亡销声匿迹。

干燥的气候环境显然是尼雅遗址能够越1500年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很多有机物,树木、纺织品都可以借沙漠这样干燥的气候环境保存下来。

鬼吹灯里精绝古城竟真的存在!考古学家告诉你精绝国缘何消失

许多寻宝者应该也进来过打扰过,但他们更多只是冲着金银财宝去的,并不会对这些比金银财宝珍贵千万倍的文书资料有兴趣,也不会对代表当时人们衣食住行的那些物质文化遗存有鉴别能力。

所以精绝王国的遗址,呈现在斯坦因面前时,应该就是当年主人刚刚离开后的情况,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当年的历史文化面貌,所以斯坦因才感慨说那是“东方的庞贝”。

但随着斯坦因将尼雅介绍给西方,尼雅的劫难就此开始。

除了斯坦因,其它各国的探险家纷至沓来。而且这些探险家都会高价收购文物,客观上刺激了在塔里木盆地的寻宝热潮,导致这一地区的盗掘文物之风长盛不衰。

斯坦因唯恐斯文赫定等其他探险者也去了尼雅,很快就策划了第二次新疆之行。1906年重返尼雅,这次盗掘准备得更为周密充分,这在随后完成的《踏勘尼雅遗址》报告中有清晰的体现。

斯坦因先后四次进入新疆,盗走了包括敦煌文书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

1931年,斯坦因第四次进入新疆时,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不能再容忍他的强盗行为,相关部门多次勒令他离开中国。但他依然用尽了手段,背着监管人员不得动土的指令,让随从在废墟中挖掘出26枚汉代木简。

就是在这些木简中,他终于找到了让他期盼以久的记载,“汉精绝王承书从……”这7个字直接清楚地肯定了木简出土的废墟确实就是精绝王国的住地,尼雅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址。

这枚珍贵的汉简现在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鬼吹灯里精绝古城竟真的存在!考古学家告诉你精绝国缘何消失

解放后,尼雅遗址出土了国宝级文物

斯坦因离开后,尼雅的考古也沉寂下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疆的考古慢慢恢复后,西域古代文明也成为新疆考古的重点。

1959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史树青,作为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成员进入尼雅。他清理了尼雅三号遗存的一间厨房,发现了麦子、青稞、糜谷、干羊肉、干蔓菁等食物,还注意到一处炼铁遗址,包括矿石、烧结铁和坩锅。

史树青在民丰县还征集到了一方“司禾府印”,司禾,与屯田有关,古代西域,地广人稀,丝路开通后,西汉政府为了保障商旅安全,在沿线实行屯田政策,平日里开垦农田修个水渠,打仗时则为军队。这一政策受到绿洲各国的一致拥护。司禾府就是统率屯田士兵的。这枚印也算是填补了文献的空白。

同年的10月,新疆博物馆的考古队也进入了尼雅,跋涉了七天,工作了九天,清理了十处民居。

10月的沙漠,天无半片云,地无一棵草,白天热到40度,晚上冷到零下10度,经常还会有八级以上的大风。就是这样,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精绝贵族夫妇合葬墓。越千年未朽的尸体,穿在干尸上艳丽的“万世如意”锦袍,充满中原风情的鸡鸣枕,“君宜高官”的铜镜,还有大量非锦即绸的上衣、长裤,还有印花棉布以及一小块纸片……

1988年、1990年至1997年间,由中日有关专家共同组成的“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先后对170多平方公里的尼雅遗址进行了9次预备考察和正式考察,每次发掘大概在半个月至三个星期之内,9年一共有140天左右。

原新疆考古所所长王炳华是9年考古的亲历者,他称这一段是尼雅古国考古的黄金时代,每年的十月,30余名基本固定的考古人员就会赶往民丰汇合,每年也有一些研究古文字、历史、地理、佛教史、古代丝绸的学者加入,再加上雇工、司机和后勤保障人员,也是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平日里无人问津的当地招待所立刻就会爆满,由于要购买大量的蔬菜、睡袋、帐篷、烤肉烤馕的无烟煤,民丰的居民也就知道了考古队员要进入遗址了……

王炳华先生1960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就分配到新疆,从事考古工作40多年。他发掘过古墓沟,重新寻觅到小河墓地,由楼兰东入敦煌,西向焉耆、轮台,南向伊循,重访过当年斯坦因发掘过的所有遗址,包括楼兰和尼雅。

王炳华说,斯坦因作为一个学者,他对西方的文化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尼雅出现的文物,凡是跟西方文化有联系的地方,他都可以把它充分地识别出来,把它介绍出去,但是对于东方文化,对于汉朝的中原的文化,他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他的报告中是看不到精绝国与中原的多少联系的。中国的考古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使尼雅遗址变得更为丰满,呈现出与中原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的一面。

大家公认1995年的考古工作收获最为丰硕,毫无异议地成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

尤其是发现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双人合葬墓,(现在命名为尼雅古墓群8号墓),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其中一块织锦护膊织着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令世人震惊,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同时出土的另外一块织锦上有“讨南羌”三字,两块织锦可以和缀为一句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除去文字之外,还有用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出的汉式典型的图案,云气纹、鸟兽、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形纹等,内涵极为丰富。

王炳华至今依然记得发现这块儿织锦的情景,也是在一具精绝王夫妇合葬墓中,完整的棺木悄悄打开看一下,发现胳膊上有一块锦,是为了把衣服绑得紧一点,并不很大的一块锦料,但上面的铭文非常清楚。“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几个字非常清楚,当时非常激动,立刻不敢动了,知道里面有丝织品,怕经过一千多年保存质地不是很好,需要重新封起来,等把准备工作做好再来提取。

鬼吹灯里精绝古城竟真的存在!考古学家告诉你精绝国缘何消失

当年精绝王国的统治者,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含义,应该没有那么深的理解,他也许就是觉得好看,只是作为一种布料使用,这些从中原过来的汉朝的织锦,从图案设计到它的一些吉祥用语,都有非常特别的含义,但西域三十六国的贵族们并不一定有那么深的理解。”

还有精绝王陵,位于一处高大的沙丘之上,100平米的探方中,清理出墓葬八座,3座矩形箱式木棺自东向西一线排列,5 座船形木棺环伺周围。

木棺在长方形竖穴沙室之内,棺上盖毯、覆草、压沙,木棺外围有木框架,形如外椁,外椁与沙穴间填充有麦草、苇草和红柳枝。合葬男女两人,齐头并卧,头下垫锦枕,均已成干尸。身上覆盖单层锦被,两人被全新织锦双层缝拼,面部盖锦质面衣,女主人颈部腕部都有珠饰。男女主人脚下满是陶罐、木盆,弓箭,木叉做成的两具衣架分别置在男女主人身边,挂着锦上衣的丝质长裙等,女主人身边还有漆质梳妆盒,内里铜镜、梳、篦、香囊齐备,还有线轴等女红用物。

道听途说:鬼吹灯之精绝古城(CD)

¥59.5

购买

男女主人随身之物,全是东汉时期流行的绵绸,出土的31件丝织衣物中,锦和以锦为主的就有17件,使用了不同花色的锦料,其中的长乐大明光锦、延年益寿长保子孙锦、世无极锦在楼兰东部的汉墓中也可以见到。而“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则是两汉王朝与少数民族和亲时专用的织物。这对男女,也许就是一次和亲中的男女主人公。

事实上,在楼兰或者尼雅,最让人叹服的,除了斯坦因发现的佉卢文书,就是大量的纺织品。这些织锦上的图案既有西方的几何图形,又有吉祥的方块字,既有美丽的花草纹,又有繁复的翼马对羊图案,这充分说明了精绝扼守着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

王炳华他们还在尼雅河尾闾地段的沙漠深处发现了一处青铜时代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存,残存的陶片,马鞍形石磨器,石镰、羊骨随处可见,还有一处十平方米左右、厚达30厘米的羊粪层,显然是固定居住才会聚集而成。

鬼吹灯里精绝古城竟真的存在!考古学家告诉你精绝国缘何消失

地质学家认为,在第四纪全新世早期气候温暖的阶段,新疆塔里木盆地是非常宜居的,比如在楼兰还发现有渔网残片和鱼骨,至少也曾经是鱼群流动。在盆地周缘发现的繁荣的新石器文化就发生在这一时段,在距今2500年前,尼雅就有人居住,从事农业生产。

没有破坏痕迹,精绝国缘何消失?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有尼雅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现在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蒙古人种与欧洲人种混合的特征。这里有大量保存完好的人骨,尤其是不少保存完好的干尸可供研究。

这里的一部分人身躯比较高大,体毛丰富,面型狭长,眉弓突出,大眼,高鼻骨,部分鼻尖鹰钩,大多为深棕色头发。但也有一部分人是黑发,有着比较凹浅的鼻梁,较宽的颧骨,铲形门齿。所以这里的人并不单纯,具有不同类型的人种的混合特征。

他们同时从事农业与畜牧业。遗址发现很的蔓菁、莤草,是作染料的,应该是当时手工纺织时不能缺少的。还有大量的紫苜蓿,显然是骆驼及大型牲畜的饲料。

羊肉是尼雅人最主要的肉食,羔羊腿经常出现在陪葬品中。酿酒业在精绝是很受重视的,遗址的不少房屋内都发现了一种大陶瓮,小口,平底,器腹大又深,很可能是存储酒液的。

精绝人应该是好酒的,在王室征收的实物税中,酒是一大项,很多文书居然是催缴酒税的。遗址中有很多的葡萄园,有的葡萄园面积大到1500平方米。秦汉时期的中亚葡萄酒非常流行,所以精绝人用葡萄酿酒并非不可能。

制陶也是精绝人从事的主要行业。在佉卢文书中,发现有陶工的字样,这里的陶艺应该也是代代相传的。木器和弓箭制造,也是专门的手艺。

进入尼雅的废墟,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满目苍凉的充满历史沧桑的各种建筑遗存,这里的环境决定了不可能有巨石和青砖,主要是”木骨泥墙”。

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躯壳,主要是胡杨与红柳做成的立柱,芦苇和红柳编织成的墙上敷着薄薄的一层泥土,泥尘内外如果再涂上白灰,再绘上一些赫红色的图案,就可能是非常奢侈的豪宅了。

佛教在尼雅人的精神世界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尼雅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它的佛塔,小的佛寺则更多。

鬼吹灯里精绝古城竟真的存在!考古学家告诉你精绝国缘何消失

对于精绝古国的忽然消失,有多种原因的猜测。

其一,突然而来的灾难性天气,比如地震、比如在精绝古国传说中七天七夜的黑沙暴。

其二,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原本赖以生存的绿洲环境的恶化。但20世纪时探险家们还可以用独木舟从孔雀河进入罗布泊,可见并没有断流。

其三,突然的社会灾难,包括敌人的入侵或者国家的政变。在所有的遗址中,房屋并没有烧毁、砍砸等人为破坏的迹象,更见不到横尸遍野般的战争迹痕。相反,没开封的佉卢文书整齐封存在屋内,储藏室内的粮食也没带走,种种迹象表明人们撤离时很从容。

已经破译的佉卢文中详细记载,当年精绝人最担忧的是来自东南方苏毗人的攻击以及于阗王国的威胁,在西域古国间的战斗中,如果一个国家由于战时行政管理系统遭到破坏,很容易导致水利灌溉系统的失灵,居民也会被迫迁移。

而尼雅的废弃更为可能的是它在丝路中心地位的丧失。

比如河西走廊的北凉王朝有了高昌这一新的中心,这是明显优于楼兰或者精绝的新道路。毕竟只要中心地位不变,总是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来继续维持中心地位,包括引水修渠。但是一旦军队放弃屯田,相关机构撤离,一个城市很快就会荒废。类似的情景,今天还可以看到,比如由于铁路改道、高速公路兴起导致一些原来的繁荣城市地位下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