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闲聊宋朝》旭日初升之赵匡胤一生集权却被架空

赵匡胤突然驾崩,死得很蹊跷,从史书记载的细节中发现这么几个问题:赵匡胤死后,王继恩为什么不召赵德芳,而召赵光义?为什么程德玄在大雪天还是大半夜蹲在赵光义的门口?为什么皇后见到赵光义那么惊慌,而赵光义却显得很自然?

答案只有一个,赵匡胤死之前对朝政已失去控制,到了身不由己的地步。如果说建国后一切都是正常发展的话,从开宝九年初开始,赵匡胤似乎感觉到有一些不太正常,而且问题有点严重。

从送别钱俶的失落中可以看出,他似乎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保护这些降臣了,对钱俶要求三年一见之请求的回应,看得出他已掌控不了自己的未来,自信全无。

赵匡胤急着去洛阳,路过安陵的痛哭,有无奈、后悔、自责等等,五味杂陈。到了洛阳,起初大喜,是因为自己迁都的愿望可以实现了,当时就表示呆在洛阳不走了,只能理解为,自己马上要与开封割裂,可见对开封已没了留恋。

可之后的发展,对他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因为他已无法左右朝臣,没有人支持他。回京后,一月之内,三次到赵廷美的家中,这是在释放信号,政治家做事从来不无目的。

接近赵廷美,那是给朝臣看。领导喜欢谁,大家就会依附谁,这是永恒的规律。赵匡胤这么做,无非是想培植光美的力量,做大这一块,目的就是为了压制另一块,而另一块,就只能是光义。

说到这里,一切的谜团就解了。赵匡胤的仁厚是骨子就有的,至于取代周室,这个也要辩证看,谁规定江山只能由柴氏坐?一个6岁的小孩子能把国家带向何方?难道一个好员工就应该一辈子当员工?方式得当为何不可取。

赵匡胤在取代周室时,采取了温和的方式,就是他骨子带有的东西占了上风。他也是个孝子,因为让老爹在扬州城外冻了一夜而终生自责。

他的老娘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说:“五代以来都是主幼失国,你和光义都是娘亲生的,你以后传位给他,可保社稷。”这个话也不能全信,因为太祖实录是赵光义编辑的。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很注重亲情,当年妹妹拿着擀面杖要揍他,他一声都没吭,他在亲人面前,并没有表现出霸道的一面。

为什么说这些?就是因为赵匡胤一直很信任弟弟光义,可结果是,他突然发现自己被弟弟架空了,自己控制不了大局。迁都,就是急于摆脱开封之束缚的举措。赵光义经营开封府十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已能左右朝廷。

早在三年前发生的一件事,估计给赵匡胤敲响了警钟,但他应该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楚昭辅任三司使,陈桥兵变时的一个小参谋,已爬到了全国财政一把手的位置。

也就是开宝五年的6月,楚昭辅向赵匡胤报告,库存的粮食只能用到明年的二月,请求将禁军外调驻扎,征调民船从江南运粮,以解燃眉之急。

赵匡胤听后非常生气,骂道:“一个国家的存粮达不到九年之用,都不敢称充足,你是干什么吃?你说的这些措施简直是胡扯,靠民船能运多少粮食?你赶紧想办法,如果出了问题,只有杀你以谢天下。”

楚昭辅害怕了,不知怎么办时,突然想到了赵光义,能想到赵光义,说明这个时候的赵光义在朝臣中的影响已经很大。

楚昭辅求赵光义帮忙,赵光义也没请示皇上,与开封府押牙陈从信商议,抽调运力,把问题给解决了。试想一个帝国都办不了的事,被一个小小的开封府轻而易举给办了,难道赵匡胤还没想法吗?

但是,这时候朝廷有两股势力都需要解决,一个是赵光义,一个是赵普。这两股势力一直在暗中较劲,赵光义有他的打算,而赵普这边,从事态发展看,他内心还是想帮老大哥赵匡胤,但赵匡胤并不这么想。

当时的宰相赵普,可谓独相,权力很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排位也在赵光义之上。在工作中,赵普处处压制赵光义,无数次找借口提醒赵匡胤,要皇帝提防自己的弟弟。

最典型的一次,赵匡胤要让老将军、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负责禁军。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目的是改革分解禁军,这个时候,突然要派这么个得高望重的人掌管禁军,有点不可思议,难说不是赵光义蹿腾的结果。

符彦卿有三个女儿,两个嫁给了柴荣,一个在皇后任上死了,一个是符太后,而小女儿嫁的是赵光义,他可是赵光义的老丈人。

更可怕的是,此人有勇有谋,赵匡胤还是个黄毛小子时,符彦卿在后周就是数一数二的战将,曾经让契丹人闻之丧胆,凭他的威望、资历、人脉,掌管禁军,不敢想象是个什么样子。

赵普敏锐地意识到,赵光义的野心大了。可当时的赵匡胤不知出于何故,非得起用符彦卿,并已起草了任命诏书,要中书省颁发,可赵普就是压着不发,多次提醒赵匡胤,这样做不妥。

赵匡胤不但不听,还大发脾气,最后骂赵普:“你凭什么怀疑符彦卿?你有什么目的?我对他那么好,他怎么能背叛我?”赵普也被逼急了,说道:“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

这句话让赵匡胤沉默了,这个事最后算是不了了之,但赵普与赵光义之间的隔阂更深了。可是人的私心是天生的,赵匡胤从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的亲人有什么问题,时间长了,倒觉得赵普问题大了,因为赵普老提立太子的事,所以越看赵普越不顺眼。

当然,人心不是铁打的,被赵普说多了,赵匡胤也会重新认识自己的弟弟。可他要做的是,先收拾外人,再来解决自家人的问题。

赵普的权力太大,以至于附庸国都要给他送重礼,看他眼色。赵普贪污还则罢了,纵容下属,通过非法手段提拔官员,这不是结党营私嘛!更可怕的是赵普与李崇矩结成了亲家,两府成了一家,全国军政“一盘棋”,这还不可怕?赵匡胤果断下放了李崇矩,也罢了赵普的宰相,先把赵普的势力解决了。

之后,封赵光义为晋王,赵光义的所有职位与柴荣当皇帝前一模一样,赵匡胤又没立太子,这样一来,明摆着赵光义就是储君,就是皇帝继承人。

赵匡胤不至于这么大度吧?放弃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人一致认同的谪长子继承制?显然不是,在封晋王后,紧接着他提拔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与宰相平级,让儿子一步步来,慢慢树立威信。

这肯定是赵匡胤的缓兵之计,先稳住赵光义,自己还有能力、有充足的时间改变现状、稳定大局。

而现实情况是,赵匡胤错判了形势,他已经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了。除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外,他十几年如一日在做一件事,那就是集权,可到最后,问题恰恰出在最放心的地方。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年仅10岁,22岁的赵光义自然是最亲和最信赖的人。而立国的第二年,他的母亲杜太后就去世了,父亲早死,又有母亲的嘱托,他更是个孝子,长兄如父,赵匡胤对弟弟、妹妹们自然更加疼爱。

6月份母亲去世,7月份就任命光义为开封府尹、同平章事,职位上等同于宰相,权力是掌管京师,从感情和重要岗位的安排上,都是合情合理的,这时候也不能说没有让赵光义接班的想法。

20出头的赵光义,在赵匡胤眼里可能还是个孩子,可事实上他并不是个省油的灯。在首都一把手的岗位上,他利用政治中心这个便利,一直在秘密网罗人才。

后周进士石熙载,在赵光义任殿前都虞候兼泰宁军节度使时,其为掌书记,赵光义到了开封府,奏请其当了开封府推官。澧州通判贾琰,很有才干,被赵光义奏请为开封府推官。还有一个魏震,与石熙载、贾琰共同成为赵光义的重要幕僚。

亳州永城人陈从信,攻于心计,赵光义引入开封管财政,楚昭辅的难题就是他解决的,此人的能力可窥一斑。马步都虞候张平,立国时为禁军中级军官,禁军不断分解后,他已是禁军高级将领,却被赵光义调入了开封府。

还有名将高琼以及很多在各地名气很大、未被提拔的军事人才,如张凝、戴兴、安忠、王超、葛霸、李重贵、耿全斌、王荣等等,被其召入开封府。除此外,还有亡命之徒王汉忠、巫医程德玄、道士王怀隐,都召入开封府任职。

这些人貌似不起眼,可都是各领域的奇才,既引不起朝廷的重视,但在关键时候又能派上大用场,可见赵光义的城府之深、谋略之远。

前面这些人可以说是在暗中,明面上,朝臣中符彦卿是自家人,又与计相楚昭辅、宰相卢多逊等人关系不错,曹彬后来与赵光义成了亲家,可见两人不一般。

他还拉拢了御史中丞刘温叟、禁军殿前司控鹤指挥使田重进等,就连赵匡胤的心腹大太监王继恩都被赵光义拿下了,还能小看赵光义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