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刘氏复兴:李通用何招数忽悠刘秀反莽

 

刘氏复兴:李通用何招数忽悠刘秀反莽

那一年,刘秀二十八岁。

如果是古代结婚,那算是很晚婚的了。但要说开创皇帝的事业,那绝对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因为在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后不久,王莽便灰飞烟灭消失于历史大舞台了。

虽然,在他初起兵的那年,慈祥的母亲也因操心过度病死了,由族人樊巨公收殓安葬,身后一片凄凉,可谓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关于刘秀起事,按照《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表述,也可算是流年不利,一波三折。

当时正值王莽末年,天灾人祸、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绿林好汉又频繁打家劫舍(从关于刘秀的影视就知道此事)。尤其是南阳饥荒十分严重,为了生存各路寇匪豪杰大都出外打劫行盗(或且说在做推翻王莽暴政的义事)。这其中就包括刘秀的大哥刘縯门下的门客小盗,也频繁出动抢劫,《续汉书》曰:“伯升宾客劫人,上避吏于新野邓晨家。”

也就是因为大哥的连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杀,刘秀只好从蔡阳跑到居住于新野的姐夫(邓晨)家避难。然后又顺便倒腾粮食到附近的宛县去卖,赚点外快。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候,刘秀还能组织有效的经济活动,也说明他是一个很有经营规划头脑的杂家式复合型人才,很有两把刷子。

所以,有心在乱世逐鹿中原建功立业的宛县人李通,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鼓动沉稳老到很有点本事的刘秀入伙,共襄义举。

李通忽悠刘秀入伙的招数,也是当时大行其道的图谶,他研究出的谶语是:“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这个大意也就是说,因为李通知道刘秀是汉皇室宗亲,当然要鼓起刘秀光复大汉的雄心,所以才想出了刘秀为主李家为辅的起义方式,引起他的兴趣,这明摆对刘秀十分合算。

刘秀虽然是一个生意人,却也是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稳重派,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加上那时手上的筹码不多,力量不足,也只能看看再说,不敢轻举妄动。

恰在此时,已经准备造反多年又特别心急的大哥刘縯,作为南阳义军的总把头兼精神领袖,早已选好吉日铁定要造反,刘秀再有定力,也必然要卷入漩涡,不能置身事外,甚至于想洁身自好做个安静的美男子都不可能矣。

与其四处逃难如丧家之犬一样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奋起反击拼个鱼死网破,谁胜谁负还不知道呢。

况且当时新莽政权已现衰亡迹象,史曰“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社会动荡,民心尽失,豪强并起,稍有一点政治敏锐力的人都会预测到王莽会垮台,何况是被逼上梁山又想在政治角力上抢得先机的刘秀,绝对也要博这一回。

果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刘秀,不久之后便答应李通一同起事,购置各种兵器装备,招兵买马举起义旗,后来李通还成为了刘秀的小舅子,娶了他的妹妹刘伯姬,成了开国功臣。

要说这李通的图谶,也不是浪得虚名。

从历史资料上看,李通的父亲李守(后因李通起事被杀),曾是王莽的宗卿师,说出来有点搞笑,李守居然曾师从刘歆深研过谶纬学。

刘歆?怎么这么面熟?对,你猜对了,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因研究图谶改名,想当皇帝想晕了的要谋诛王莽而事败自杀(或被杀)的那一个刘秀。

这刘歆确实也不是盖的,可谓是天文历法、史学、文学样样精通。资料显示,他曾与父亲刘向编订了《山海经》,其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还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有大贡献,不然怎么能称得上“五百年一出的大学者”,刘邦“学者型”四弟刘交有这样的后代当然顺理成章。

因为李守跟随刘歆做周易预言那一套,所以对天文历数和预言凶吉也很在行,后来居然还得出了“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另一著名谶语(据说李通因为这谶语还特意辞官回家筹划起事呢)。

李家是宛县政经世族,尤其以经商著名,为乡中第一,有很好的政治触觉。这天下风云激荡,群雄并起,李通也突然想起了自己那身长九尺、相貌奇异的“天师”父亲的那句谶语,心里当然也是蠢蠢欲动,认为有利可图(后来固然应验,他家也大发了),便才有了要撺掇刘秀造反的雄心。

因为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常的下江兵和王匡的新市兵相继兴起,绿林军先成气候。受到鼓舞,刘縯在南阳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想杀出一条政治血路的李通,于是便和堂弟李轶(后来就是这厮和朱鲔撺掇更始帝刘玄杀了刘秀大哥刘縯)商议附和刘縯,共谋灭莽大计。

恰好此时避难宛县的刘秀在此倒腾粮食,正中李通下怀。他又连忙派李轶前去通传,刘秀也知道李通是当地闻人,感觉很正能量的一个人,当然也很想加深了解,便到李通府上造访,热络热络一番。

两人果然惺惺相惜,相见甚欢,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最后,李通也不忘了此次会面的最大目的,那就是邀请刘秀共赴大义,一起创业。然后把父亲研究图谶之事一五一十绘声绘色地地告诉了刘秀。

刘秀一听,也大感意外,简直就是张大个口得个洞,一惊一诧的,这神启的方式为何都这么雷,不久之前我还曾因为“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被人笑到面黄呢,这又来了一个类似的“刘氏复兴”,怎么都是说刘氏要当皇帝呢?这也太巧合了吧?

刘秀想着想着,自然暗暗窃喜。这么巧合的事碰了两次头彩,自然也使他有点飘飘然。但很是小心谨慎的他,当然还是稳字当头,再次推托,忙笑李通说你不是来搞笑的吧?有人还说“刘秀当为天子”呢,都是瞎扯的,愧不敢当啊,云云。

当然,这是礼貌性推托,基本上和我们去别人家探访带点礼物给主人,主人却说买什么东西呀那么破费干嘛的那套说辞一样虚假。

因为善于种田更加善于种江山的刘秀,早就在心中描绘好一幅新汉朝宏图,至于如何实现,那是策略问题,不是决心问题,大可不必怀疑他造反的真诚度。

所以,李通这么真真假假地一说,刘秀自然又下意识地假意推托。

“既然兄台也有心反莽,那家人如何安置?你那还在长安的父亲啥办?”因为沉默了一阵子,倒是有点心急的刘秀先试探起李通来。

当然,同样冰雪聪明的李通,也听懂了刘秀的弦外之音,于是也大喜过望。

因为刘秀能这样说,绝对是下了起义的决心了,甚至现在已经提前到了起事日程的安排上,绝对有戏。

“这个秀兄就不必担心了,早已拟定了应对办法,单等兄台首肯,我们李家马首是瞻。”李通立马答道。

“呃,李兄果然是人中俊杰,能未雨绸缪,看来早已筹划良久也。”刘秀又追问了一句。

既然刘秀心意已决,李通自然也把自家计划详细地和盘托出。

刘秀一听,连忙点头称是,然后再与李通参详一下计划,即由李通派人到长安知会其父李守,计划在立秋日趁各郡都试(汉代的一种阅兵制度,用以考试讲武,且以立秋日为总试)骑士的大好机会,出其不意地劫持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两大员,以此号令大众起义。而刘秀与李轶结伴回舂陵,与刘縯会合举兵响应。史曰“光武遂(从宛)将宾客还舂陵”,时为公元22年十一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