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动态 > 正文

会昌县:扶贫路上不能丢下一个困难群众

  2017年10月24日,年近七旬的周启良老人,满怀喜悦地从农商行走出来,连声向帮扶干部道谢。“耐心细致到了家,简直象对待自己父亲一样好。”一旁的工作人员对帮扶干部发出赞叹。这是十八年来周启良第一次去银行取钱,也是他平生领到的第一笔养老保险金。这一份迟来的爱,曾经让他是那么的辛酸、无奈、苦闷……
 
  家住筠门岭镇羊角村老厅下的周启良,出生于1950年12月,年满67周岁。周启良老人年幼时,父母就相继因病去世,此后靠村里乡亲抚养救济成人。他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娶过老婆。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有一些心理障碍,性格不太开朗。只念过几年小学,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技能。年轻时候会去外面做做零工,干一些体力活维持生活。由于家里没有其他人,加上生活窘迫,他甚至连续几年漂泊在外面,不与村里人联系。渐渐地,周启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户口登记管理逐渐由手工操作改为微机系统自动化管理,周启良的户籍信息不幸从此遗失了。由于长期外出和保管不当,周启良手上既没有户口薄,又没有身份证。找不到任何身份证明材料,于是他成了“黑人”。
 
  没有户口薄也就没有办法在银行开户,没有银行账户就没有办法打款。于是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五保救助、养老保险……各种补助政策都难以落实。随着年事渐高,年老体弱,他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变成了村里的拾荒老人,靠捡垃圾来解决日常生活需要。
 
  2017年5月,羊角村扶贫工作队开展再识别、再认定工作。经过认定,周启良是事实上的五保户,但是没有得到供养,属于深度贫困户,必须给予保障扶贫。原来没有把他纳入贫困户,是因为他长期没有户口,无法纳入扶贫信息系统。
 
  “这个人有点怪,思想比较消极,一般人难以沟通,找他也不一定理你。”附近居住的村民说。“不配合你怎么帮扶,再说没有户口,你叫他去照相录指纹他还不一定肯去呢?”村干部也觉得有些为难。
 
  “只要是贫困户,就必须去帮扶好,绝对不能放弃。习总书记说过,扶贫路上不能丢下一个困难群众。”县旅游局局长余松坚定地说,并当即指派一名副局长结对帮扶。
 
  当天,经过村民指引,帮扶干部找到了周启良,只见他住在潮湿的土坯房里,整个人瘦骨嶙峋,脸色蜡黄,胡子拉碴。帮扶干部说明来意,耐心地向他介绍保障扶贫政策。
 
  落实保障扶贫政策,首先必须解决户籍问题。起初周启良对此反应冷漠,帮扶干部耐心地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此后,帮扶干部多次前往县公安局户政科和当地派出所了解情况,并在当地派出所找到了原始户籍档案。然而,当帮扶干部把这个消息告诉周启良时,只见他目光呆滞,表示不想去。此后,帮扶干部关心他的生活状态,时不时给他带些吃的用的东西,三番两次、不厌其烦地上门劝导,他才答应同帮扶干部一起乘车前往。从早上出门,照相、填表、找证人、做笔录、录指纹……一直忙到晚上,派出所的同志还临时加班,把材料做好后向上报批。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终于在七八月份先后办好了户口薄和身份证。有了户口薄和身份证,帮扶干部又帮助他填写好养老保险申请表和五保供养申请表。
 
  目前,周启良的各项申请表都已经得到批准,日常吃穿有了完全的保障。村里为深度贫困户建设的保障房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再过不久就可以投入使用。十八年的黑户终于重见天日,以精准扶贫为起点,周启良即将摆脱了贫困状态,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开启他的新生活。(曾俊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