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长会升格为“家长节”
家长会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常规的“学校说,家长听”家长会套路,已经让家长习以为常。为了创新家长会形式,自2018年以来,我校将每年11月份确定为“家长节”,这构建起了一个多元、立体、灵动的家长会平台,最大限度激发家长探讨教育、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热情。
“学校和家长说”,让学校教育看得见。一方面,学校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观课,了解孩子课堂学习状态,以及教师授课和作业布置等情况;另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校“大课间”和“课间10分钟”孩子们的动态。在2023年的“家长节”活动中,学校还邀请家长参观学校少年宫和课后延时服务活动情况,通过开放校园和课堂,让“学校和家长说”,家长亲身体验课堂教学生态,感受学校管理和教育氛围,增强家长的信任度,从而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距离。
“教师和家长说”,让家校沟通有载体。在2023年的“家长节”活动中,身为校长,笔者围绕“阅读推动活动”等几项主要工作,和家长进行简单交流,确保家校行动的一致性。紧接着各班级结合班级实际,通报开学以来孩子们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以及下阶段工作安排。在家长会上,许多班级还结合实际开展“作业展评”“作品展示”“孩子给家长一封信”等个性化活动内容。通过“教师和家长说”,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和班级工作动态,与学校和班级的脉搏一起律动。
“专家与家长说”,让家教经验有引领。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主阵地作用,每年适时邀请专家到校作“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专题讲座。2023年“家长节”期间,学校邀请了部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专家与家长说”,让家长少走一些弯路,明白如何更好地“言教”与“身教”,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智慧的家长。
“家长与家长说”,让经验分享有平台。家长会上有个“家长论坛”栏目,班级结合实际,邀请在学生的习惯养成、阅读推进、家校配合等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家长,在家长会上进行经验分享。通过“家长与家长说”,成功的教育案例交流,让家长在日常教育与引导孩子问题上寻找差距和共识,在班级家长中建立起良好的育人氛围,引领家长重视并做好家庭教育。学校通过制定优秀家长标准,在“家长节”活动中评选和表彰最美家长,通过榜样引领家长,让家长学有目标、行有楷模、赶有方向,从而与学校相向而行、步调一致。
“家长和学校说”,让申诉建议有渠道。家长会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家长填写对学校及班级工作的建议与意见。“家长节”中也有一个重要议程就是召开年度家委会会议,通过座谈交流,倾听家委心声,了解家委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与意见。通过“家长(家委)和学校说”,让申诉建议有渠道,体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凸显家长在学校办学中的重要作用。(陈松信 作者系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校长)
让家长成为家长会的主角
当前的家校沟通在增进对孩子了解、探寻教育之策之外,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即改变家长自己。通过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加强言行示范,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尤为重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家长的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借助家长会这一形式,让家长成为家长会的主角,从而真正促进家校共育。
学校面向年级家长征集家庭教育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从每个年级中梳理出家长最关注也是最关键的6至8个问题。围绕家长普遍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由年级组项目负责人牵头,在全国范围内搜寻相关专题的专家课件、视频,为专题研讨提供理论支持。班主任在各班物色一名专题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结合其家长的理念和做法,组建成一个家教专题小组。目的在于让家长们群策群力,提供好的理念和充分、翔实、生动的家教案例。
在专题小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推选其中一名家长代表担任授课教师。主讲者结合专家资源、家长案例资源自主备课,其他家长提出意见建议,避免出现教学上的“两张皮”现象。通过家长集体备课和授课,容易让其他家长内心产生共鸣,形成同频共振。
同时,我们改变以往只邀请一位家长来校参会的惯例,邀请一位家长现场参会,动员其他家长(含祖辈)通过线上直播同步收看。不仅解决了家长会后回家传达过程中的“信息折扣”问题,还能最大范围地让家庭教育成员收看后自发开展研讨,达成家教共识。
家长会结束才是家庭教育的真正开始。学校倡议真实践、真探讨,要求全体德育导师会后密切关注孩子身上发生的改变,认真征集家教案例,定期利用官方微信进行专题推送。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推广家长们先行先试中的好经验;另一方面让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家长在优秀家长的“敲边鼓”中慢慢觉醒,意识到自身改变给孩子带来的重要影响,真正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到自我修炼上来。(陈伟忠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