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类学家罗威尔这样感叹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琢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香港凤凰卫视《秋雨时分》节目中给出了一个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生态共同体、集体人格,精神价值为虚,生活方式为实,虚实融合为生态共同题,共同创建集体人格。
老子
各国的经济学者基本同意以下文化观点:一个社会不管发达不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经济行为只要延伸到较远的目标,就一定会碰到文化;赚钱,是以货币的方式达到非货币的目的;赚钱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衣食,而是为了荣誉、安全、自由、幸福,这一些都是文化命题。这些话都是大白话,也是大实话。
屈原
谈到文化,浩浩5000余年的华夏文明,诸子百家云集,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唯一一个古文明延续者,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无一不是星光熠熠。很多西方哲学家尤为推崇老子,老子以其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若千斤,不容外借,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的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当他们读到老子就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中国。
司马迁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塑造了礼仪之道的社交模式、君子之道的自修模式、中庸之道的处世模式,号称“礼仪之邦”的我们,从小是听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长大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更是耳熟能详,占据历史主导地位的“中庸”、“中和”、“中道”更是为人处事的座右铭,每个中国人的身上都能看出这些“道”的影子,就是这样的只能说但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形成了你我的人格,华夏民族的品格以及泱泱大国之风度,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