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人物 > 正文

武向平:传播科学知识的使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的一大特点便是“快”,讲话语速快、做事行动快、思维跳跃快。

作为一位研究天体物理的科技工作者,致力于探索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甚至捉捕宇宙深处发出的第一缕曙光;作为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为缩小城乡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鸿沟、传播科学知识,经常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千沟万壑。对他而言,这两件事情同样时不我待。

今年武向平获得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我们要为孩子们的科学梦想插上翱翔的翅膀。”武向平说。

奔走,播种科学

“仰望苍穹,人类一直都在追问:宇宙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到哪里去?谁在决定宇宙的命运?今天,我会带领同学们,跟随天文学的发现,在浩瀚的宇宙中做一次神奇的旅行!……”这是2021年4月,在祖国边疆的呼伦贝尔市一所民族小学,武向平讲述的一堂科普课。

10多年来,像这样的科普讲座,武向平每年坚持做30至40场,奔走在祖国大地上。无论是在云南一所仅有40名彝族小朋友的学校还是在革命老区延安一所仅剩27名学生的小学,亦或在湘江之滨的瑶族留守儿童学校,都不曾改变为青少年科普事业尽己所能的初心。

孩子们身体坐得笔直,踊跃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太空有没有硅基生命”……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更加激发出武向平身体力行干科普的热情。

武向平担任“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工作委员会主任,带领一支科普队伍赴全国各地开展科普巡讲。“尽管每一次科普巡讲时间短、不能让所有孩子受益,但如果在1000个听讲座的孩子中间,有1个孩子因讲座的影响立志科学事业,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有义务把他们的潜力发掘出来,激发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志向。”武向平深有体会。

在他看来,“大手拉小手”科普教育活动就是要用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影响孩子们,把科学的种子播种到孩子们的心中,让它生根发芽。

“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我们要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武向平说。

建言,心系科普

“科普内涵和概念尚未理清”“城乡科技资源配置不平衡”“不是每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都是好的科普工作者”……谈论起科普工作来,武向平似乎总是在“批评”。

实际上,在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他也坚持为加强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建言献策。他曾参与修改《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我国科普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长,递交修改《科普法》的政协提案,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发展和规划提出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建议。

他看到许多西部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尚无法直接接触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外部世界,与城市同龄学生在科学素质方面的鸿沟依旧存在。为此,他多次呼吁科技资源要向农村、西部、山区倾斜。“城乡科学素质的鸿沟是阻碍全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科技资源配置特别是师资力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他多次参与科普研讨,呼吁科学家要学会科普语言,鼓励科普工作者提升自身科学素质。他举例霍金的《时间简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影响了几代人,足以证明科学家做科普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

此外,针对青少年群体科普中存在的问题,武向平还曾发文指出:“我国在中小学已经开设了科学课程,但能够承担科学课程教育的专业老师匮乏。在西部和偏远地区,这一情况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不少学校还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较少讲授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缺乏科学教育完备体系。科学素质教育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科技强国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呼吁为中西部地区加速培训教授科学课的老师和科技辅导员。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