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人物 > 正文

沈伟:不让一位帕金森病老人在治疗中掉队

沈伟:不让一位帕金森病老人在治疗中掉队【“来,握住我的手” 他一年和5000多人次“亲切”握手】

门诊坐得多,接触的老年患者多,武汉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沈伟已熟络了“识人看病”:观察走路的步态、面部的表情、说话的吐字,眼前的患者是不是帕金森病,他已判断个七八成。不动声色地握住老人家的手,感受一下肌力,看有没有震颤、迟缓,病情程度他已了然于胸。需要精细化诊疗的,安排一套量表进行筛查,再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每年来来往往5000多人次,沈伟一一“亲切”握手,为了这群特殊的老人,不在生命长河中掉队。

把痛苦的老人

从绝望边缘拉回

65岁的周女士四年前出现手抖和行动迟缓等症状,被诊断帕金森病。老人服药后胃肠道反应大,吃不下饭,索性自行停了药。最近两年,她病情进展,又出现了非运动症状:全身疼痛,夜不能寐。儿子帮她拍打也没法止疼,无奈找到家里的一把铁锤,捶打全身缓解疼痛。

看着母亲被铁锤砸得全身青紫,儿子寻遍多家医院,经人介绍找到沈伟。沈伟经过十几页筛查量表的精细化评估,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用药方案。然而,周女士对于治疗却十分抗拒。

沈伟每天查房,专门来到周女士床前:“来,握住我的手,用力挣脱。”“嗯,肌力还不错。”他一边仔细查体,一边和老人拉家常,交谈中了解到,患者因病生活不能自理,考上公务员的儿子不得不放弃录用在家照料。周女士觉得这个病治不好,不想到头来花了钱还连累了儿子。

“您给我们最多两周时间,效果满意就继续看,不满意就回家。”沈伟耐心地向周女士介绍治疗方式,并向她讲述了同类病患的治疗现状。整个交流过程中,他一直紧紧地握住周女士的手,鼓励她积极面对。最终,患者解开心结,同意配合用药。不到两周,患者全身疼痛明显缓解,出院时已无需轮椅,自行走出医院大门。

上周,周女士来院复诊调药,这次是她拉着沈伟的手说个不停:儿子又找到心仪的工作了,自己不仅生活自理,还可以买菜做饭,照顾孩子的生活,心情舒畅了,整个状态都好了不少。

装满铁柜的问卷

就是最好答卷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内科疾病,该病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精细化诊疗延缓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沈伟和团队医生一起建立慢病管理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400多位帕金森病患者,为他们提供“一患一策”全病程管理。在他的办公室,有一个大铁柜专门放置筛查量表,筛查量表堆积起来有半人多高。

“每个人身体素质不同,发病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患者先出现手抖等运动症状,有的患者则先出现浑身疼痛等非运动症状。”沈伟说,患者情况各异,治疗也要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沈伟的门诊时间为帕金森病患者大开绿灯并进行了无限延伸:专家团队的医生会带着患者做周详的测评,包括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嗅觉、睡眠等诸多项目,十多页,做完一次测评要一个小时左右。再根据测评结果,对每位患者进行细致的病情评估,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一位帕金森病老人经过规范化治疗和管理,每月花费300元左右的药费,就可以回归正常生活;如果未进行及时有效干预,则有可能导致“失能”等严重的问题,一个月请护工的费用超过3000元。规范化治疗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患者选择了我们,就要不负这份信任,既要看到疾病的表征,准确诊断全力以赴,也要看到患者背后的家庭及社会因素,帮他们打消顾虑解开心结。”沈伟说,问卷增多说明跟踪随访的患者增多,被他握住手拉回的帕金森病老人就在增多。“这些帕金森病老人在治疗中不掉队,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记者武叶 通讯员高星 荆彤

编辑:
返回顶部